诊断:
氯甲酸乙酯中毒
毒理:
无任何防护措施,进入或逗留有氯甲酸乙酯的现场,被液体污染皮肤或吸入其蒸气而致中毒。
临床表现:
(1)眼、鼻及上呼吸道有流泪、流涕、咳嗽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发生化学性肺炎,经16~36小时潜伏期可出现肺水肿。
(2)液体接触皮肤可致灼伤及坏死。
急诊处理:
1.安静和卧床休息
(1)中毒后不论有无症状、体征,都要卧床休息,并严密观察24~48小时。
(2)已发生肺水肿的患者应取坐位或半卧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必要时可轮流结扎四肢,结扎压力应介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每次结扎10~15分钟。注意应先扎后放,以免骤然增加回心血量。休克时忌用此法。
2.给氧
(1)双侧鼻塞或鼻导管吸氧:吸氧流量为4~6L/min,最高不超过8L/min,间断吸入2~3日。需要时可子面罩加压给氧或加压呼吸,但需注意调节压力,以免影响石心室心搏量,导致左心室心搏量减少和血压下降。
(2)氧气帐给氧:适合于严重肺损伤或伴有气胸、纵隔气肿的肺水肿,尤其适用于不合作的重症患者,以及不宜用正压给氧者。患者入帐后需快速按动充氧按钮,以保证氧帐内有一定氧浓度,使氧流量保持在5~7L/min。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气道不通畅的患者忌用。
(3)高频喷射通气(HFLV):供氧压力0.5~1.5 kg/cm2,频率为15~22次/min。
(4)高压氧舱给氧:舱内压力在2.5个绝对大气压以下,每次吸氧时间在30分钟以内。
(5)其他:必要时可考虑静脉给氧,将3%过氧化氢溶液40~60ml,用葡萄糖液稀释成0.3%溶液,缓慢(每分钟不超过10 ml)静脉注射或滴注,每3~4小时1次。
3.镇静:用于精神紧张者,以减轻烦躁不安和呼吸困难,并可扩张周围静脉,减少回心血量。一般选用地西泮或异丙嗪,但应注意其不良反应。
4.脱水剂与快速利尿
(1)20%甘露醇:每次1~2g/kg,快速静脉滴注,全部剂量应在30分钟内滴完,每日2~4次。可与高渗葡萄糖交替使用。心功能不全及肝、肾损害者慎用。
(2)呋塞米:每次20~40mg静脉注射或40~80mg肌内注射,必要时8~12小时后可重复应用。
(3)依他尼酸(利尿酸):25~50mg用葡萄糖液或生理盐稀释后缓慢静脉注射。
5.肺血管扩张剂 缓解肺血管痉挛,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心脏负荷。如缓慢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硝普钠、东莨菪碱或酚妥拉明等。
6.强心剂 可用于伴有心力衰竭或心率过快的肺水肿患者。宜用快速强心剂,如毛花苷C、毒毛花苷K等,但剂量要小。
7.糖皮质激素 宜早期、足量、短程应用,肺水肿一旦控制后应迅速减量,病情需要继续用药时,宜改为口服。为防止应激性溃疡引起胃肠道出血,可同时静脉注射或滴注西咪替丁(甲氰咪胍),每次0.2~0.4g,每日2~4次。
8.严格控制液体输入量 尤其要限制含钠液体。肺水肿发生期的静脉液体输入(尤其是等渗液体输入)应谨慎。每日输液量应控制在1500m1以内。在血压正常情况下,入水量应少于出液量,保持液体负平衡。静脉输液时还要控制输液速度。静脉补液以晶体液为主,若输入白蛋白等胶体液,会加重肺水肿。胶体液仅适用于血浆蛋白质降低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