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氟乙酰胺(敌蚜胺,氟素儿)中毒
毒理:
氟乙酰胺属高毒农药,毒性极大,不易挥发,急性中毒多系误服所致。近年来有投毒的报道。人的口服半数致死量估计为2~10mg/kg。中毒机制一般认为其进入体内经脱胺生成氟乙酸,后者可与三磷腺苷和辅酶 A结合生成氟乙酰辅酶A,然后再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氟柠檬酸。氟柠檬酸能强烈抑制乌头酸酶而干扰柠檬酸转变成马头酸,阻断三羧酸循环中枸橼酸(柠檬酸)的氧化,致使柠檬酸在体内聚积,引起代谢障碍。这一过程即所谓“致死合成”。此外,氟乙酰胺还可引起复杂的糖代谢紊乱。主要使心脏和中枢神经系统受到损害。
临床表现:
(1)经皮肤污染或口服后,潜伏期一般在半小时至6小时,也有15小时以上发病者。
(2)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度中毒:头痛、头晕、口渴、恶心、呕吐、流涎,口服者胃部疼痛及烧灼感较著。
中度中毒:在轻度中毒基础上出现下列任何一个或几个症状:烦躁不安、阵发性抽搐、四肢麻木、肌肉痉挛、心肌轻度损害、血压下降、消化道分泌物增多、有血性呕吐物及呼吸困难等。
重度中毒:在中度中毒基础上,出现下列症状:呼吸抑制、青紫、意识模糊、昏迷、阵发性强直性痉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严重心肌损害、肠麻痹及大小便失禁等。
(3)实验室检查 中毒患者血氟、尿氟含量常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血钙、血糖下降。
急诊处理:
1.经皮肤污染者,应迅速脱去被污染的衣物,彻底清洗被污染皮肤。口服中毒(如口服毒鼠强中毒)者,先用清水洗胃,后服蛋清、牛奶等,最后予50%硫酸钠60ml导泻。
2.解毒治疗
(1)乙酰胺:乙酰胺是氟乙酰胺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在体内生成乙酸基,可与氟乙酸竞争,达到解毒效果。用量:成人每次2.5~5.0g,每日2~4次,肌内注射。或0.1~0.3g/(kg·d),分2~4次肌内注射。首次量应为全日总量的1/2。为减轻疼痛,每次可加20~40mg普鲁卡因同时注射(应作度试)。
(2)无水乙醇5ml溶于10%葡萄糖100ml,静脉滴注。
(3)醋精(甘油醋酸酯):将100ml醋精溶于500ml水中,分次饮用。或按0.1~0.5 ml/kg,成人一般用6~30ml,肌内注射,每隔30分钟1次6注意心脏变化,调整剂量。
(4)半胱氨酸100mg溶于所附磷酸氢二钠缓冲液2m1中,肌内注射,每日2次。
3.对症治疗
(1)抽搐、惊厥时,及时应用地西泮10mg肌内注射;或氯丙嗪及异丙嗪各26mg,肌内注射。
(2)心脏多发性室性过早搏动时,可用0.5~1.0g普鲁卡因胺,溶于5%葡萄糖100ml中,静脉滴注。无效者1小时后再给1次,24小时内总量不超过2g。如有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可用阿托品0.5~1mg,作皮下或肌内注射。心室颤动时,可给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等药物,或用电击除颤。
(3)呼吸困难时,给予吸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并积极防治肺水肿,防止并发感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