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急性中毒——金属中毒——砷

发表日期:2011-05-04 09:34:1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


  ①口服中毒 口服砷化物后0.5—1.5小时,即发生中毒症状,酷似急性肠胃炎。


  A、急性胃肠炎:初始恶心、呕吐,口内有金属味、烧灼感,以后有腹痛、腹泻,解水样便或米汤样便,混有血液,酷似霍乱。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失水和电解质丢失。


  B、周围循环衰竭:砷损害毛细血管,引起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加上脱水和电解质失调,常发生休克综合征。重症中毒可并发心肌损害,最后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C、神经精神症状:部分重症病例在中毒后短时间内或3—4天后发生急性中毒性脑病,出现眩晕、谵妄、抽搐、兴奋、躁动、发热甚至尿失禁、昏迷,最后可因呼吸中枢麻痹机时死亡。脑电图呈阵发性异常放电或其他异常脑波。中毒后1——3周可发生多发性神经炎和神经根炎,初起四肢乏力、麻木、自发性痛或感觉异常,继而出现四肢呈手套袜套样对称性疼痛,触觉迟钝或消失,四肢麻痹。


  D、中毒性肝损害:血清转氨酶常升高,可出现黄疸和肝脾肿大。


  ②吸入中毒 急性吸入高浓度含砷化物的粉尘和蒸气时,主要表现为眼与呼吸道的刺激症状和神经系统症状:如流泪、眼刺痛、结膜充血、鼻塞、流涕、咳嗽、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头痛头昏、眩晕、全身衰弱等症状。重者可发生昏迷、血压下降和出现紫甘、甚至可因呼吸和血管舒缩中枢麻痹而死亡。消化道症状发生较晚也较轻。三氯化砷对呼吸道刺激更强,可引起咽喉、喉头水肿,以至窒息死亡。皮肤接触砷化合物可有瘙痒和皮疹。


  ③砷化氢中毒 砷化氢中毒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急性溶血。吸入气体后3—7小时,患者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和腰痛,随后出现血红蛋白尿和贫血症状,1—2日后出现黄疸肝脾肿大,2—3日后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


  2)慢性砷中毒 除有神经衰弱症状外,多见皮肤粘膜病变和多发性神经炎,胃肠道症状较轻。砷化合和粉尘可引起刺激性皮炎,尤其在胸背部、皮肤皱褶或湿润处,如口角、眼睑、腋窝、阴囊、腰部、腹股沟和指(趾)间。皮肤干燥干燥、粗糙,可见丘疹、疱疹、脓疱,少数人有剥脱性皮炎。日后,皮肤呈黑色或棕黑色的散在色素沉着斑,毛发有脱落,手和脚掌有过度角化或脱皮,指甲失去光泽、变厚而脆。指(趾)甲出现1—2MM宽的白色横纹,称米氏线,为砷吸收的证据。米氏线是在一次较多量的砷化合物进入体内才出现。呻化合物粉尘对粘膜有刺激,引起鼻咽部干燥、鼻炎、鼻衄、甚至鼻中隔穿孔。砷还可引起结膜炎、齿龈炎、口腔炎和结肠炎。

急诊处理:
  1)清除毒物经口急性中毒者,应尽早催吐、洗胃(可用温水或低盐水、或1%碳酸氢钠溶液)。洗胃后应立即口服新配制的氢氧化铁解毒剂(12%硫酸亚铁溶液与20%氧化镁混悬液,二者分别保存,临用时等量混合、摇匀),因其可与砷形成不溶性络合物砷酸铁(FeAsO3),而后者不易被肠道吸收。每5—10分钟一匙,直至呕吐停止。再给以50%硫酸镁30ML导泻。如无上述药物也可给牛乳、蛋白水(4只鸡蛋清加水约200ML搅匀),加以吸附、收敛。吸中毒者,应迅速离开中毒现场并吸氧。


  2)解毒剂


  ①二巯丙醇(BAL)为无色液体,有强烈异臭(似蒜臭),水溶液不稳定,故多配成10%油溶液使用。对砷、汞、锑(酒石酸锑钾)、铋等中毒有效,但其副作用及毒性相对较大。毒性反应常在注射后15—20分钟发生,有头痛、恶心、咽喉烧灼感、流涎、出汗、腹痛、肌肉痉挛、心率加快及血压升高等。在注射2—4小时后,反应可逐渐减轻而消失,多次注射后可引起皮肤过敏反应。注射前半小时,口服苯海拉明或麻黄素25 mg,即可防止或减轻副作用发生。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肾功能,如有严重损害,应考虑停药,如仍必须应时,则每日总量不宜超过75—100 mg。由于此药副作用大,效果较差,已日渐淘汰。A、轻度中毒:2.5 mg/(kg.次),第1—2天每4小时1次;第3天每12小时1次;第4—10天,每日1—2次,均深部肌注。B、重度中毒:3mg/(kg.次),第1—2天,每4小时1次;第3天改为每6小时1次;第4—10天,每日2次,深部肌注。


  ② 二巯丙磺钠 本药对砷及汞的解毒作用,比所有已知的邻巯基化合物为强。毒性较BAL小,副作用也较少。注射后偶有面部发热、恶心、头晕、脸色苍白、心率快等,但经10分钟左右即可自行消失。本品水中易溶解且稳定,故可供肌肉、皮下、静脉注射。急性中毒时,用5%溶液,1次5ML(或5 mg/kg.),第1天3—4次,第2天2—3次,第3—7天1—2次,共7天为1疗程。慢性中毒时1天2次,用药3天,休息4天,为1疗程,一般用5—7个疗程。


  ③二巯基丁二酸钠(DMS) 系广谱金属毒药,毒性较低,作用基本同BAL,但对铁反可增加其毒性。本药对肾脏有刺激性,可出现蛋白尿和管型,少数可有血清GPT中度升高,副作用主要有口臭、头晕、头痛、恶心、乏力四肢酸痛等,多见于第一次注射后。应新鲜配制使用,不可加热。用法:首剂2 g加入注射用水10—20ML中注射(在10—15分钟内注射完),以后每次1 g,每日1—3次,连用3—5天;也可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0.5 g。慢性中毒者,每日1次静注,每次1 g,用药3天,休息4天,为1疗程,一般总量6—8 g。① 青霉胺 见“铅中毒”部分。慢性中毒的治疗,除用上述解毒剂外,还可以用10%硫代硫酸10ml静注,以辅助砷排泄。


  (3)对症处理针对休克、脱水、中毒性脑病、肾功能衰竭等而采取相应措施。如对多发性神经炎可给大剂量维生素B6、B1、C,并配合针灸、按摩、理疗等方法治疗;对肌肉痛性痉挛可用10%葡萄糖酸钙静注;发生肾功能衰竭应及早用血液透析,并可同时应用适量解毒剂,以对肾毒性较小的青霉胺为好,剂量100—200 mg,每日2—3次。皮肤或粘膜病损处可用2.5%二巯丙醇油膏或地塞米松软膏。


  (4)砷化氢中毒除适当采用上述措施外,还须:


  ①首先应脱离有毒环境,卧床休息,多饮水,早期应用碱性药(口服碳酸氢钠,每日8—12 g),利尿(应用甘露醇、酚妥拉明可改善肾微循环)可减少肾损害;


  ②吸氧,输新鲜血,静滴氢化可的松200—400 mg抑制溶血反应;


  ③早期不宜行驱砷治疗,以免加重肾损害,宜在后期驱砷。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