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了解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危害程度。方法 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的要求,对该企业进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和卫生检测,并对其危害因素及其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粉尘检测38个点次,PC-TWA超标点次15个,超标率达39.47%; PC-STEL超标点次14个,超标率达36.84%;毒物苯检测3个点次,超标点次3个, PC-TWA、PC-STEL超标率分别达100%;噪声检测15个点次,超标8个点次,超标率达53.3%。结论 该企业生产工艺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加强卫生监督,限期整改。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下称《职业病防治法》的颁布实施,我国职业卫生纳入了法制化的管理轨道。
为了解企业在生产工艺流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我们对某个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工作场所进行了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内容与方法
对该企业各工作场所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进行现场检测和实验室分析,对工作场所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及其危害因素进行分析。
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测定方法均按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执行,粉尘的测定按GB 5748 -85的要求进行;毒物测定按GBZ/T 160.42-2004规定的方法进行;噪声、高温等物理因素的测定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执行。测定中使用的各种仪器设备使用前均经过计量部门校正。
2 结果与分析
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及设备布局等情况,主要对40 t精炼炉区、大造型、大清砂、煤气发生炉、锰钢线、石灰筛料、砂库圆盘、50 t水压机、钢锭浇注现场、油工现场等岗位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或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检测。
检测内容根据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结果来确定,同时综合考虑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使用量和频次。主要对作业场所粉尘、苯、甲苯、二甲苯、一氧化碳、氨等化学毒物、噪声、高温等物理因素进行了检测。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如下。
2.1 各生产车间毒物检测结果 见表1。
2.2 各生产车间粉尘检测结果 测定粉尘(电焊尘、煤尘、砂轮磨尘、木尘、矽尘、其他尘)38个点次,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范围1.8~59.3 mg/m3,超标点次15个,超标率达39.47%;短时间接触浓度范围5.3 ~72.3 mg/m3,超标点次14个,超标率达36.84%。
2.3 各车间高温监测结果及作业分级 监测高温作业点10个点次,测定结果高温作业分级为Ⅰ级1个;Ⅱ级1个;Ⅲ级7个;Ⅳ级1个。
2.4 噪声检测结果 监测噪声15个点次,工作日实际接触噪声时间的等效连续A声级, 8个点次dB(A)超过卫生限值,超标率53.3%。
从检测结果看,粉尘中电焊尘的电焊现场、对活现场、准备工段电焊、大清砂电弧气爆、电焊修活、木型工部等岗位电焊尘的检测结果均超过GBZ 2-2002中规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其他尘检测25个点次,其中锰钢线、除锈滚筒、石灰筛料、二楼碾砂机、大清砂气割等岗位PC-TWA、PC-STEL均不同程度超过国家标准。毒物检测苯油工现场3个点次,PC-TWA、PC-STEL分别超标100%,最高浓度PC-TWA达76.6 mg/m3、PC-STEM、162.9 mg/m3。高温检测10个点次,其中40 t精练炉区等7个点高温作业分级标准为Ⅲ级, 3 200 t水压机为Ⅳ级。噪声监测15个点次,其中高压泵房等Laep.8 hdB(A)超过国家标准限值,超标率达32%。
表1 各生产车间毒物浓度检测结果(mg/m3)
3 讨论及建议
通过检测和分析,该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毒物、高温、噪声。在监测过程中我们发现该企业生产厂房及生产设备简陋,生产工艺流程落后,生产区域多为开放式作业,缺乏必要的通风排毒设施。这些是造成生产环境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的主要原因。由于该企业面临企业重组,如果企业在改建、扩建生产厂房,应严格按照《职业病防治法》及《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应尽快对现有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进行技术改造,不断改善劳动条件,采取积极有效的防尘、防毒、隔声降噪等防护措施,加强岗位工人的个人防护意识及做好防暑降温等工作。
为保护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工作环境,现提出以下建议:广泛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普及作业工人的职业卫生知识,使他们了解本岗位的生产特点和潜在的职业危害情况,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对职业危害严重的作业场所提出治理方案,限期整改,使企业的决策者树立健康、生产、效益相结合的思想,对接触有毒有害因素的工人进行定期检查,防患于未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