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探讨
发表日期:2011-05-04 09:30:49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摘要:通过对东风汽车公司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研究分析。为现代企业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职业卫生管理模式、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际竞争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模式
东风汽车公司属特大型企业。1969年建厂以来一直沿用总部下设若干专业厂或子公司的建制,专业厂或子公司具有相对独立性。建厂初期。职业卫生管理未引起足够重视,1978年才成立职业病防治所。1982年设安技环保处,各专业厂或子公司相继成立安技环保科。1985年公司召开第一次防尘防毒工作会,并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尘毒治理。90年代初,公司对各部门管理职能进行明确划分,1995年成立总公司、分厂两级“初级卫生保健(PHC)委员会”,旨在“保护企业员工家属享有与公司发展相适应的卫生保健水平”。1999年公司通过ISO9000第三方认证和ISO14000评审,2001年ISO18000公布后,企业又按该标准内容作了大量的职业安全评审前期准备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后,公司及时制定了《东风公司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至此,东风公司职业卫生管理模式日臻完善,堪称“东风模式”(见图1)。

1东风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1权威性公司健康促进委员会(PHC)和安全生产委员会均由主管卫生和生产经营的副总经理任主任,其成员互有交叉。并由生产、总工会、安技环保、人事、监察、宣传等部门主要领导参加,形成健康(H)、安全(S)、环保(E)(即HSE职业卫生管理体系。该体系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其自身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有效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的有效管理方式。两个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对职工和家属健康造成危害以及所采取的措施,统一规划、制定相应目标逐级分解与考核,并与专业厂或子公司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1.2两级管理即公司级和专业厂级。专业厂或子公司也设PHC和安全生产委员会(下设安技环保科和卫生所)。将总公司责任状的各项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车间、班组。由安技环保科或卫生所负责日常监督检查考核,两级管理保证了在操作过程中能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左右互动。
1.3管理、监督、宣传三管齐下。管理,主要是公司给专业厂签订责任状,并按责任状指标考核行政一把手且作为当年政绩之一。形成了抓头头、头头抓、层层抓、一级对一级负责和齐抓共管的局面。监督,公司总工会、人事、监察部门每年组织防暑降温、尘毒治理效果、女工保护、劳动法规专项检查,对执行不力的单位由电视台曝光,并要求整改。
1.4企业职业卫生专业机构是实行健康、安全、环境(HSE)职业卫生管理体系的基础和纽带,除完成自身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和管理任务外,是参与职业卫生决策的主要部门。
1.5该职业卫生管理模式集质量、环保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为一体,既符合ISO要求又与WTO相接轨,为企业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提高国际竞争优势减少非关税壁垒的国际威胁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6该职业卫生管理模式符合人性化的理念。传统的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已转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多维模式。疾病的发生由遗传行为、病原体、营养、环境、精神等多因素共同决定已成为共识。现代“健康观”不是过去的“没有疾病”,而衍变为身体、精神、社会良好适应状态的“健康观念”。对于生命的重视不仅是生命长度还应包括生命质量,因此控制职业病和人人享有职业健康具有同等意义。
2主要工作方式与成果
2.1将职业卫生纳入公司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中。
2.1.1公司总部与工会签订集体合同时,有关职业安全条款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保护从业者身体健康方面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明确了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必须佩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这有利于职业卫生相关措施的落实。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职代会每年组织一次视察,对公司内各生产单位执行职业安全卫生方面的有关规定进行督查,发现问题责成有关部门领导限期整改,并将整改结果向职代会报告。
2.1.2《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后,公司以东风办发[2002]5号文专门部署此项工作,以贯彻为中心,以宣传为载体,以维护员工身体健康、保障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组织系列专题活动:分层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印制法律单行本发至各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公司分管领导在《东风汽车报》发表署名文章;制作电视专题节目;搭建“东风公司职业健康网站”;组织员工参加国家举办的《职业病防治法》知识竞赛活动,印发竞赛试题4万份,回收率82.1%,70%以上员工参加答题;基于公司长期以来在职业卫生和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突出表现,公司领导荣幸地出席了国家和湖北省组织的职业卫生高层研讨会,并作了大会专题发言,受到与会者和有关领导赞誉。
2.1.3公司有关部门还编写了217个符合企业实际的职业安全操作规程,用以规范员工行为,减少了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2选择有代表性的监测点进行长期动态观察。1978年开始,循工艺或工序,按专业厂或车间全公司共选定代表性的尘毒监测点120O个进行跟踪监测。1986年以文件形式下发至各专业厂,使公司有害作业环境监测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随着公司的发展,又多次调整,并增加了噪声、高频、射线等物理因素监测点。其中,粉尘监测点每年监测2次(冬、夏季各1次),毒物及物理因素每年1次。监测覆盖率每年达95%以上,为职业病诊断及科研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2.3加大投入,强化尘毒设备管理,尘毒达标率逐年上升。为降低作业环境粉尘浓度,对占粉尘监测点数70%以上的3个铸造厂在资金上重点倾斜,将除尘效率低、二次污染严重的水浴除尘器,全部更新为高效布袋除尘器;将车身、车架、车厢大件喷漆危害严重的苯作业改造为机器人密闭操作或远距离操作;大件汽车总成烘干采用远红外密封烘干炉;对同时受粉尘、噪声和振动多种有害因素危害的振动落砂清理等工位,则采用建隔离室操作,或将其局部与操作工人隔离的方式治理等。据统计,近3年来,粉尘监测点平均达标率为90.2%,粉尘平均浓度从23n下降至3.5n;毒物点达标率89.9%。
2.4职业性健康监护水平稳步提高。全公司接触有害作业人数达21844人次,其中,粉尘6110A次,毒物6365人次,物理因素93回人次。职业性健康监护已覆盖所有专业厂的各种有害作业人员。其中,粉尘作业健康监护率达95%以上,毒物作业监护率达9o%以上,起步较晚的噪声作业监护率也达50%以上。还逐步开展了上岗前、离岗、转岗以及对健康有特殊要求人员的体检。对体检中发现的观察对象、职业禁忌证等,按有关规定做出妥善处理。20多年来,传统职业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并控制在较低水平。近年来,尘肺发病率为零,职业中毒患者在1989年前主要为慢性苯中毒(计32例),1989年至今仅诊断4例,其他职业中毒尚未发现。
2.5加强作业环境管理。开展“安全性评价”、“PHC”达标考核和清洁车间评审活动,将通风除尘设备完好率、尘毒达标率和职业病发生率纳入各级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行无害化生产工艺。
2.6由公司职业病防治所、地段医院、专业厂卫生所组成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使职业病早期诊断治疗的二级预防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2.7加强有毒有害作业工人的疗休养。在宁波、杭州、广州等地设立疗养点,自1986年始,对职业病危害较严重岗位的工人和职业病患者给予优先安排,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
2.8近年,共完成科研成果8项,7项通过省级鉴定,均达到国内先进和领先水平。获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撰写科技论文200余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论文60篇。
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一个以总公司和专业厂两级健康促进委员会和安全生产委员会为决策机构,职业病防治所为核心,专业厂安技科(或卫生所)专职职业卫生人员为纽带的职业卫生管理网络形成了公司特有的健康、安全、环保(HSE)职业卫生管理体系,在国内企业中处于先进水平,被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及专家誉为“东风模式”。
面对企业实施国际合作与战略重组的新形势,按《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充实健康、安全、环保职业卫生管理模式,在巩固原有做法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狠抓源头职业危害的预防控制,重点做好新建项目的职业危害评价、防护设施(备)、个人防护用品效果监测与评价,实现企业职业卫生的本质化安全,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撑起一片蓝天。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