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经肺、胃肠道、粘膜吸收入血。随血液流动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皮肤、毛发、指甲中含量最高,部分随尿液排出。
1.砷的一般情况
砷,是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非金属元素。地壳中的含量约为2~5mg/kg,为构成地壳元素的20位,第5族的主族,原子序数为33,原子量为74.9216。在土壤、水、矿物、植物中都能检测出微量的砷。在正常人体组织中也含有微量的砷。
单质砷无毒性,砷化合物均有毒性。三价砷比五价砷毒性大,约为60倍;有机砷与无机砷毒性相似。人口服三氧化二砷中毒剂量为5~50mg,致死量为70~180mg(体重70kg的人,约为0.76~1.95mg/kg,个别敏感者img可中毒,20mg可致死,但也有口服10g以上而获救者)。人吸入三氧化二砷致死浓度为0.16mg/m3(吸入4h),长期少量吸入或口服可产生慢性中毒。在含砷化氢为img/L的空气中,呼吸5~10分钟,可发生致命性中毒。
2.砷污染来源于哪儿?
砷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和地球化学因素,工业污染“三废”是人为污染的主要来源。
3.什么是砷中毒?
砷中毒,是由于短期大量或长期接触砷化物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在生产和使用砷化物中,因发生生产事故或设备检修时,接触含砷化物烟雾、蒸气或粉尘,如防护不周,可经呼吸道吸入,少量也可经消化道及皮肤污染吸收而中毒。生活中多因误服三氧化二砷或应用过量含砷药物引起,亦可因食用被砷污染的食品、食盐、饮水等引起急性或慢性砷中毒。
4.饮水型砷中毒的限值是多少?饮用砷超标水会出现什么后果?
目前WHO的推荐生活饮用水中砷含量限值为0.Olmg/L,而我国的《生活饮用水IE~标准》规定为0.05mg/L。
当长期饮用水砷含量>;0.img/L的水时,会出现砷中毒患者,但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为轻型;当水砷为0.6mg/L或以上时,出现患者的最短潜伏期为半年,饮用10年及以上的居民患病率为47.2%。
5.砷如何进入人体?
砷主要由污染的水、食物和空气进入人体。
6.砷存在于身体的哪些部位?
砷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粘膜进入体内,经肺、胃肠道、粘膜吸收入血。随血液流动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皮肤、毛发、指甲中含量最高,部分随尿液排出。
7.如何测定体内砷的含量?
可通过测定尿液、毛发、指甲中砷的含量来反映机体的受累程度。
8.砷中毒如何分类?
根据中毒后的病程可分为慢性和急性砷中毒。
9.慢性砷中毒多长时间后出现?
砷中毒的症状可能很快显现,也可能在饮用含砷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之后才出现。这主要取决于所摄入砷化物的性质、毒性、摄入量、持续时间及个体体质等因素。
10.急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急性砷中毒多为大量意外地砷接触所致,主要损害胃肠道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和神经系统。砷急性中毒的表现症状为疲乏无力、呕吐、皮肤发黄、腹痛、头痛及神经痛,甚至引起昏迷,严重者表现为神经异常、呼吸困难、心脏衰竭而死亡。
11.停止饮用高砷水后,停留在体内的砷多长时间才能排泄完?
停止饮用高砷水后,尿砷在4个月内,发砷在7个月呈急剧下降趋势,至12个月后,尿砷降至正常水平,发砷均值仍高于国家标准。说明停用高砷水后,体内蓄积的砷大部分被人体代谢,同时还有一部分由于与角蛋白结合紧密而不易解脱。
12.可采取哪些措施预防饮水型砷中毒?
改饮低砷水是预防饮水型砷中毒最有效的措施。另外有研究发现,水果等抗氧化物质的摄入可能对砷中毒起保护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