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与防护
发表日期:2011-05-04 09:29:44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关键词 ] 护士 ;职业危险因素 ;防护
医务工作是存在高度应激与风险的职业,而在急诊工作中,由于病人病情危重,急救设备繁杂,有创监护和护理操作频繁,突发事件多,使护士的工作负荷非常大。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急诊室护士又要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针头、刀片等,容易发生锐器伤以及感染性疾病,特别是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等,加之一些护士操作不当,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和防护措施落实不严,都大大的增大了护士发生职业感染的危险性,因此,急诊护士要充分认识职业性危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损伤,保障自身的职业安全。
1急诊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物理因素
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损伤,可引起血源性疾病的传播和感染,国内调查显示80%以上的护士发生过针刺伤,每年1-3次不等,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器械刺伤皮肤会有0.3%的感染危险,只要有0.004mL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针刺伤可传播20多种血源性传染病,被HC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的器械损伤皮肤会有3%-10%的感染危险。病人进行床边摄片检查或护送危重病人进行CT和核磁共振检查时,因病人需要不间断的人工呼吸支持,护士不可避免的接触X线,如不进行有效的防护,易造成健康水平下降,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造血功能低下,甚至诱发肿瘤。
1.2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急诊护士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特别是在治疗急诊创伤病人时,因争分夺秒的抢救[3],会忽略了一些防护措施的落实(如戴手套、口罩、面罩和隔离衣等),存在较高的职业性暴露,因针刺伤、锐器伤,粘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而受到感染。目前,在通过血液性传播引起的疾病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具有威胁的,给急诊护士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1.3化学因素
因急诊病人多,每次进行抢救后均需要进行地面、物品、空气等消毒,护士需频繁接触各种消毒灭菌剂,常用的有戊二醛、过氧乙酸、甲醛、含氯消毒液等,这些都是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粘膜、神经系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可引起呼吸困难、眼睛和呼吸道炎症,接触性皮炎,头疼,记忆障碍、注意力分散、变态反应和流产等。
1. 4物理因素
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工作环境、工作危险、工作压力有关,高风险科室的护士心理问题尤为突出,急诊工作性质特殊,突发意外较多,工作量大,护士普遍编制不足,造成护士超负荷工作,精神大力过大,尤其是晚夜班护士,护士人员相对比较少,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易导致护士身心疲惫,睡眠障碍,饮食结构改变,容易导致失眠、焦虑、抑郁等疾病。而且由于急诊室接诊的常常都是急、危、重、突发事件的病人,病人、亲属、陪护求医心切,容易发生护理纠纷和工作场所暴力,给护理工作人员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和人身伤害,使得护士会产生地位低微感、工作厌倦、工作满意度下降和离职想法。
2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
2.1做好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
目前,由于岗前培训与职业安全教育的薄弱,护理人员普遍缺乏防护意识,对职业性暴露危害性认识不足,大多数护士在被利器损伤后才意识到防护的重要,甚至于有些护理人员也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会引起致命的感染而没有采取必要的刺伤后处理,因此,必需做好急诊护士的岗前培训及职业安全教育工作者,增强护士自身的防护意识,推行标准预防,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深入了解各种职业暴露的危害性,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掌握防护原则和具体防护措施。
2.2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2.2.1防治锐器伤,安全使用锐器,重点是使用锐器前、中、后的正确操作及安全销毁,制定和完善避免锐器伤的防护措施,在进行了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光线的充足,特别注意防止锐器伤,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盖帽,如需盖帽只能单手盖帽,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及锐器物。使用后的锐器应直接放于利器盒中集中保存,专人处理,在使用锐器时,应该佩戴防护手套,且工作要细心,避免锐器伤、针刺伤、皮肤破损发生血液体液接触时,应立即进行局部紧急处理,若无伤口,则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清洗,再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并及时上报登记,必要时抽血检测,注射相应的药物,建立跟踪档案,进行相应处理。
2.2.2应用安全医疗器具:安全器具是一种设有安全功能装置的注射器或其它锐器,被用来降低使用锐器时所造成的针头扎伤或其它锐器伤的危险,有自动毁形式的注射器,安全留置针等。安全器具投入到临床使用,可以减少锐器伤的发生,但仍不能保证操作者的安全,因此,每个操作者必须按照安全的操作规范去使用锐器,是减少锐器伤的关键,对X线的危害主要依靠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和屏蔽防护三个基本防护手段,当守护病人进行CT和核磁共振时应穿戴铅当量不小于0.25mm的铅橡胶防护衣,佩戴防护眼镜,防护手套,在不影响正常操作的条件下,使身体尽量远离X射线管和患者,避开放射线的直射。
2.3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2.3.1实施屏障保护:在做介入性检查的治疗护理时,如气管插管、吸痰、动静脉抽血等操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应当佩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时,或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如病人的血液或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或眼中时,应立即用消毒液清洗面部,并用抗菌滴眼液做好眼睛的清洗和保护。
2.3.2防止交叉感染力: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用产品,如人工气管导管、吸痰管、引流袋等,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要用洗手设施和正确的七步法洗手。对用于病人诊疗的物品,如监测设备、体温表、听诊器等,做好及时或定期的消毒,避免引起交叉感染。对转出科、出院或死亡病人的一切用物应及时彻底的进行终末消毒。每天动态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检测,定期急诊室进行环境消毒。
2.3.3医院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做好疾病的早期预防,预防性注射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
2.4化学因素的防护
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掌握其使用方法、浓度、时间,并严格按规范进行操作和使用,解决好消毒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各类挥发性消毒剂及空气紫外线消毒后应进行空气流通。接触各种化学消毒剂前应了解消毒剂的性能和不良反应,进行消毒操作时应穿戴橡胶手套,可以有效的避免皮肤和消毒液的接触,并注意将消毒液存放于有盖的容器内。
2.5心理因素的防护
2.5.1在工作管理上,护理人员要配备充足,尽可能避免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状态,要注意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采用弹性排班及新老护士搭配排班,以保证护士的休息和体力,也能减轻年轻护士的心理压力。以计算机网络化、后勤工作的服务化等来减少护士的非临床工作时间,而减轻其工作的劳动强度。
2.5.2加强护士的业务水平培训和专科知识学习,以减轻护士因学习新技术及知识更新带来的负担,提高护理水平,以减轻工作压力和避免护理差错、护患纠纷的发生。
2.5.3通过宣传和培训,强化急诊护士对护理纠纷和工作暴力的应对能力,加强素质教育,提高护士的护患沟通能力,提高病人和家属的满意度,减少工作暴力的发生,另外,在急诊科附近配备保安人员,及时巡逻,能及时处理紧急情况,保障护理人员的人身安全。
3小结
急诊室的护士是在一个时时处于高度警觉环境中从事急诊护理专业的群体,风险尤为突出,处于高职业危险之中,因此,作为急诊护士要注重自身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范,以保障在高风险的急诊护理服务之中,能够得到自身与病人均安全;作为急诊护理管理者,应给予护士以人文关怀,保证急<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