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 言
医疗卫生行业是劳动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医务人员(Health CareWorkers,HCWs)是构成社会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目前约有卫生人员59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包括医师、护士、药剂人员、检验人员等) 479万人,工勤技能人员52万人,管理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60万人。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面对罹患各种疾病的患者,经常暴露于生物、化学、物理有害因素中,并处于高度紧张及心理学过度应急状态,遇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需要面对并处理濒临危难的个体、群体,有时甚至处于危险的环境中,其所遇到的职业性危害,既有慢性长期的影响,又有急性突发性的危害。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伴随医生、护士职业的出现而发生,例如古代神农尝百草而至中毒及近代白求恩医生因手术感染破伤风等的例子不胜枚举。1999年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和上海市职业病医院各报道一例牙科技师因长期从事镶牙抛光罹患矽肺,其中一例死于肺部感染;2003年黑龙江省某医院同一诊室的4名口腔科医生因长期手工研磨银汞合金导致慢性职业汞中毒;
2003年山东荣成市人民医院两名医务人员工作中被乙型肝炎患者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而感染乙型肝炎;
2004年云南省某县医院一名中年骨科医生因工作经常在X射线透视下进行整骨复位手术, 13 年后患白血病死亡;
2008年9月22 日下午,杭州市两家医疗单位的6名医务人员先后被一名对诊疗效果不满意的青年持刀伤害,致1死5伤。
医务人员担负救死扶伤的使命,是掌握着疾病诊断和救治丰富知识和技能的群体,其工作环境充满危险,如何保护该特殊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并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是职业卫生工作者和社会都必须担负的责任。医务人员具有传染病易感者和感染源的双重身份,做好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既保护了医务人员,又保护了病人,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问题以及双重身份的临床意义未引起社会、研究单位和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法规和标准滞后,相关研究不深入,缺乏全面、完整的关于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的评估资料。为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医务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和职业健康状况,并针对医务人员职业危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关键控制措施,希望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为职业病防治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医学生等提供参考,更好地保护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生命健康。
1 医务人员面临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1. 1 生物危害因素
生物危害因素主要指能导致医务人员感染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在世界各地医务人员所患职业病中,传染病是一个重要部分。迄今为止,已证实具有传染性的血源性病原体达50种。因职业接触造成感染的血源性病原体主要有3 种:乙型肝炎病毒(HBV) 、丙型肝炎病毒(HCV) 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研究表明, 1 次针刺或其他经皮方式暴露HBV、HCV、HIV 的平均感染率分别是6% ~30% , 3% ~10% , 0. 2% ~0. 5%[ 10 ] 。研究也显示,医务人员感染HBV的几率比普通人群高2~3倍。医务人员还容易遭受肺结核( TB) 、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 、流感、风疹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侵袭。
1. 2 化学危害因素
医院是一个频繁使用消毒灭菌剂、麻醉剂和各种抗肿瘤药物的场所,医务人员长期接触有机溶剂(如乙醚、甲醇、甲醛) 、麻醉气体(如笑气) 、消毒气体(如氧化乙烯)等多种化学物质,易引起化学物质急性和慢性中毒,职业暴露于抗癌药对医务人员可以造成毒性反应和遗传损伤。
1. 3 物理危害因素
医院有多种放射性医用诊断和治疗装置及物品,其辐射损伤是造成医务人员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医院大量使用激光和超声波,操作不当或设备出现异常会对作业人员眼睛造成损害。手术和诊疗中的各种器械对医务人员的针刺伤、刀割伤和刮伤比较常见,所引发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感染直接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职业性颈椎、腰椎劳损和下肢静脉曲张也是侵袭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重要危害因素。
1. 4 心理损害和人身伤害
急救室、重症监护病房的医务人员如外科医师、手术室护士,每天要抢救各种危重病人,作息没有规律,精神高度紧张,工作强度大,仍然会有病人自然或因抢救无效死亡,医务人员要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与传染病患者的职业接触,特别是接触HIV 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对医务人员有明显负面的心理影响。医务人员在忍受巨大精神压力和体力负担的同时,还要忍受少数患者家属的无理纠纷甚至生命威胁和伤害。
2 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状况
2. 1 平均寿命
据广东省医师协会介绍,由于医务人员社会声望处于低谷,执业环境不断恶化,长期精神紧张、体力透支,医务人员早逝现象非常普遍,平均寿命只有68. 3岁,比国人的平均寿命低3 岁。2007 年,44岁的广东神经外科医生郭予大在手术前猝死的消息在医生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引发了对医务人员“过劳”现象的深思。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院士发出呼吁: 请全社会重视并关注医务人员健康。
2. 2 职业感染血源性病原体疾病
2. 2. 1 HIV
目前我国虽然未见医务人员职业感染HIV 的官方报道,但是根据HIV血液传播特点、国外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感染的事实和我国目前人群艾滋病发病趋势分析,感染的高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大量研究表明,护士被针刺伤、被安瓿割伤已成了HIV感染的重要危险源。在我国,艾滋病的流行已经过传入期、扩散期,进入快速增长期。根据《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 2007) 》,截至2007年底,估计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和病人约70 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 5万人,与《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中公布的数字相比,这两个数字分别增加5万人和1万人。随着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不断增加,医务人员因职业直接接触HIV感染者及其体液的机会不断增加。
2. 2. 2 肝炎病毒
国外介绍,乙型肝炎在医院工作人员中的发病率比一般居民高3~6倍。国内也有多位学者对医务人员肝炎病毒情况进行调查。哈尔滨5家综合医院1002名职工体检的结果表明,手术科室、检验科和血库工作人员中HBV和HCV感染率高,这与他们长期接触病人的血液有关。海口424医院
的调查结果显示, 临床医务人员HCV 阳性率(2. 7%)和HBsAg阳性率( 10. 7%)均高于非临床工作人员。
2. 3 呼吸系统疾病
2. 3. 1 SARS
2003年初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SARS疫情充分显示了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2003年,我国内地累计报告SARS病例5 329 例,其中医务人员969例,占18% ,是SARS的第一大高发人群。甚至出现为抢救一名SARS病人而致数十名医务人员被感染的罕见现象,令社会各界大为震惊。香港在这场灾难中共有368名在医院、诊所工作的医务人员和医科学生受感染,感染率高达22% 。
2. 3. 2 肺结核
估计目前我国有450万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具有传染性患者150 万人, 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一个未经治疗排菌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一年内可传染15~20人,在未被检出前,对与其接触的医务人员健康威胁更大而且隐蔽。在结核病患者活动较多的医疗卫生单位,医务人员存在较高的感染风险。王国杰等以1995 年1月1日—2004 年12月31日河南省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为队列,回顾性调查4 229名结核病防治工作人员结核病发病情况, 结果医务人员结核病发病率为57 911 / (10万人·年) ,非医务人员结核病发病率为20 518 /10万人·年,结核防治工作人员结核病发病水平显著高于一般人群,其中医务人员显著高于非医务人员。
2. 4 颈椎和腰椎劳损
医务人员因工作中的强制体位和常年超时间、超负荷工作,颈椎和腰椎劳损现象比较普遍。周素华等对武汉市821 名医务人员及968 名常住居民(对照人群)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医务人员颈椎病( 25. 93% ) 和腰肌劳损( 11. 91% ) 分别占第一位和第五位,患病率随年龄增加有明显上升趋势( P < 0. 05) ,且医务人员颈椎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人群。汤军等人2006年对199名高知医务人员的健康体检结果分析也发现医生颈椎病患病率较高,其中60. 2%的男性和28. 1%女性医务人员患有颈椎病,与医生长期伏案工作、缺少活动有关。
2. 5 化学污染物和肿瘤药物污染导致的健康损害
据美国国家职业安全与卫生研究所(N IOSH)资料显示,医院至少使用159 种对皮肤或眼有刺激性的物品、135 种具有潜在“三致”危害的化学物。肖峰等对上海市长宁区17 家医疗机构口腔科门诊100 位汞接触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情况进行现况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33%的医务人员主述最近1 年内经常出现患口腔炎、情绪容易激动、发热、皮炎或手指震颤等症状。一些研究表明,因给病人准备和使用抗肿瘤药物,医务人员出现健康损害,包括白细胞及血小板下降、脱发、月经失调等。
2. 6 其 他
医务人员还遭受心理健康、消化系统疾病和暴力等多方面的职业危害。有调查表明,部分从一线下来轮休的医务工作人员,约有50%有强迫症状,50%有抑郁症状。上海市16 所大、中型医院1 050名消化内科医务人员抗体检测表明,从事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工作的医务人员是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高危人群。暨南大学医学院伤害与预防控制中心通过对广州市10所医院的4 062名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在调查前的一年中,有65%的医院工作人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