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医疗行业职业健康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发表日期:2011-05-04 09:28:13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医务人员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从而注定了医疗工作的高危险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无论是生物因素(病毒、细菌等)引起传染性或感染性疾病,或是物理因素(射线、激光、超声波等)及化学因素(酸、碱、麻醉剂、消毒剂等)引起的物理损伤或化学伤害等危险性因素,都给医务人员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在2003年的SARS暴发流行期间,医务人员在救助患者的同时也陷入了巨大的健康危机威胁之中。
    在SARS疫情中,医务人员的高感染率不仅表明医护人员的职业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同时也从侧面反应了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到各级医疗机构以及医务工作者个人,都没有很好的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问题。SARS事件中把医务人员可贵的职业精神向公众充分展示的同时也让社会各界感受到了医务工作的危险性,健康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因此,针对危及医疗行业职业健康的危险因素, 研究如何采取措施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已越来越多地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1 医疗行业职业健康危险因素
    1. 1 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
    1. 1. 1 辐射损伤 最常见的是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的X射线和γ射线。二者主要应用于放射科和放射治疗科、核医学科、心血管血流动力学科、矫形外科、消化道内镜检查、泌尿道内镜检查、麻醉科。自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 X射线就被用于医学诊断检查,到上世纪80 年代, CT、MR I、ECT等新的成像技术的出现,形成了影像诊断学,成为医疗工作的重要支柱。放射检查是一种无痛性的检查手段,但射线持续作用于人体,能损伤机体组织,严重的可造成慢性放射病。放射工作人员尤其是医技人员由于接触射线的时间长、频率高、距离近,他们受辐射的强度也比较高,对身体的损伤相应也比较严重。辐射损伤成为医务工作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因素之一。
    1. 1. 2 激光 在皮肤病治疗、眼科微创手术、显微外科、妇科手术和外科的内镜检查等应用。其危害是因为它的热效应,对皮肤和眼睛的损害。超声波主要为中高频超声波, B超作业人员眼晶体混浊率明显升高。
    1. 1. 3 器械损伤 在临床工作(包括手术室中的紧急救治和日常诊疗活动)中,医务人员要和各种类型的金属器械接触,对各种针刺伤、器械刮伤等也司空见惯。在手术中的器械刮伤、护理工作中的各种针刺伤等都是医务人员比较常见的金属器械伤。由于近年来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各种肝炎等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器械损伤所引发血液感染和病毒感染的潜在威胁日趋严重,这直接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1. 2 化学因素引起的伤害
    1. 2. 1 强酸等危害 强酸和强碱、有机酸、酒精、醚、酯、卤素、碳氢化合物以及其他的化合物,对操作人员可产生如下危害: ①刺激性和腐蚀性伤害; ②急、慢性中毒; ③过敏反应; ④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1. 2. 2 医用灭菌剂危害 医院消毒灭菌剂种类很多,医院作为一个细菌和病毒聚集的场所需要进行定时的消毒处理,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戊二醛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对人体呼吸道、皮肤、眼睛、神经系统等都有不良的影响,医务人员每天接触这些消毒剂的时间很长,受到的影响也比较大;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肿瘤化疗的广泛合理应用,使肿瘤治疗的疗效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1. 3 生物因素
    1. 3. 1 病毒 常见的有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有学者曾测定某血液中心的52名医务人员血清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标记,结果38人HBV感染, 其中急性乙型肝炎2人, 慢性肝炎21人, 肝硬变1人, 14人是既往感染。近年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也有明显增加的趋势, W icher曾评估美国5 800名患有艾滋病的医务人员, 其中29人是由于职业接触HIV而致血清HIV阳性。
    1. 3. 2 细菌 常见的有结核杆菌、幽门杆菌、淋球菌等。上海市曾对消化科医务人员进行血清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检测, 结果显示消化科从事内窥镜操作的医务人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最高。皮肤科医务人员中包括淋球菌所致淋病在内的性传播疾病增长较快, 已成为影响皮肤科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
    1. 3. 3 医院病房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源是病人的呕吐物和排泄物,通过物品的更换,污染微生物形成气溶胶散布到室内空气中,人员流动加速气悬微生物的传播,对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总之,危及医疗行业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各种危险因素,都在不同程度地危害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身体健康。
    2 应采取的防护措施
    2. 1 加强教育培训,提高防护意识
    2. 1. 1 加强教育和培训 大多数医院工作人员对危及医务人员职业健康的危险因素除重视不够外,往往并不清楚这些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甚至忽略这些因素的存在。这就要求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在提高职业健康的危险因素认知、有效的防护设施、正确的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 1. 2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医务工作者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性和高危险性的工作,广大医务工作者都具有奉献精神和自我牺牲意识,这是难能可贵的,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拥有再精湛的技术,具备再崇高的职业素质,如果没有健全的体魄,医务工作者就不能更好的开展救死扶伤工作。因此,为了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卫生服务满足不同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一线医务人员在不影响卫生服务效果的情况下,需要加强自我防护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要加大对防护器具、防护设备的使用率,将各种职业损伤降到最低。
    2. 2 规范操作程序,加强检测监督
    2. 2. 1 规范操作程序 医院里大多诊疗技术都有严格的操作规范,医护人员一般都能严格按要求操作,如放射人员对射线防护、手术人员无菌操作等。但非传染病医生对传染病的预防,一般医务人员对物理、化学和生物危害因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因此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 2. 2 加强检测和监督工作 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负责医院的职业危害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和管理工作,尽可能地减少对医务人员的健康损害的因素。针对职业危害和危险因素不同种类和程度, 加强检测和监督工作,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范各种损害,以保障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2. 3 高度重视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 不管是卫生行政部门,还是各级医疗机构的领导,都应该充分重视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尤其是临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卫生监督机构要在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的同时提高监督检查的质量,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配合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各级医院领导在注重提高医院医疗水平和医院全方位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医务人员的职业卫生防护工作,加大防护器具、防护设备的投入力度,采取措施加强职工的防护工作,同时配合卫生监督部门对职业防护工作的监督检查、找出不足,制定修改措施,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水平。
    综上所述,危及医务人员职业健康危险因素的职业防护工作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系到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需要卫生管理机构的全力支持、卫生系统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卫生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