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及危害

发表日期:2011-05-04 09:27:58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毒物侵入人体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等途径。生产条件下的化学物质,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侵入人体;而生活性中毒则以消化道进入为主。工业中毒时经消化道进入则是次要的。它往往是用被毒物污染的手取食或吸烟,或粘附于咽部的毒物经消化道进入肠胃的。生产中发生意外事故时,毒物有可能直接冲入口腔。


  经呼吸道侵入


  人体肺泡的表面积约90-160㎡,每天吸入空气达12m?,重量约12kg。空气在肺泡内的慢流速(接触时间长)、肺泡内的丰富血流和薄的肺泡壁都有利于吸收,所以呼吸道是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最重要途径。在生产环境中,即使空气中有害物质含量较低,每天也将有一定量的毒物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


  由于从鼻腔至肺泡整个呼吸道各部分的不同,对毒物的吸收程度也不同,表面积愈大,停留时间愈长,吸收量愈大。同时,气态有毒物质与肺泡组织壁两侧分压大小以及呼吸深度、速度、循环速度有关,而这些因素又与劳动强度有关。环境温度、湿度、接触毒物的条件(如同时有溶剂存在)也都影响吸收量。对于肺泡内的二氧化碳,可能对增加某些物质的溶解度有影响,从而促进毒物的吸收。


  经皮肤侵入


  有些毒物可通过无损皮肤和毛囊的皮脂被吸收。经表皮进入体内的毒物需要经过三种屏障。第一是皮肤的角质层,一般分子量大于300的物质,不易透过无损皮肤。第二是位于表皮角质层下面的连接角质层,其表皮细脆富有固醇磷脂,它能阻碍水溶性物质的通过,但不能阻碍脂溶性物质透过。毒物通过该屏障后即扩散,经乳头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第三是表皮与真皮连接处的基膜。脂溶性毒物经表皮吸收后,还需有水溶性,才能进一步扩散和吸收。所以水、脂都溶的物质(如苯胺)易被皮肤吸收。只脂溶而水溶极微的苯,经皮肤吸收量较少。与脂溶性物质共同存在的溶剂,对毒物的吸收影响不大。


  毒物经皮肤进入毛囊后,可绕过表皮的屏障直接透过皮脂腺细胞和毛囊壁而进入真皮,再从下面向表皮扩散。但这个途径不如经表皮吸收重要。电解质和某些重金属,特别是汞在紧密接触后可经过此途径被吸收。操作中如被溶剂沾染皮肤,可促使毒物贴附于表皮和经毛囊而被吸收。


  某些气态毒物如浓度较高时,即使在室温条件下,也可同时通过以上两种途径吸收。


  毒物通过汗腺吸收并不重要。手掌和足跖的表皮虽有很多汗腺,但没有毛囊,毒物只能通过表皮屏障而被吸收。由于这些部分表皮的角质层,故不易吸收。


  如果表皮屏障的完整性被破坏,如外伤、灼伤等,可促进毒物的吸收。潮湿也可促进皮肤吸收,特别是对于气态物质更为重要。有机溶剂经常沾染皮肤,使皮肤表面的类脂质溶解,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促进毒物的吸收。


  黏膜吸收毒物的能力远较皮肤强,部分粉尘也可以通过黏膜吸收。


  经消化道侵入


  毒物可通过口腔进入消化道而被吸收。


  肠胃道的酸碱度是影响毒物吸收的重要因素。胃内容物能促进或阻止毒物通过胃壁的吸收。胃液是酸性,对弱碱性物质可增加其电离,从而减少其吸收;而对弱酸性物质,则具有阻止电离的作用,因而增加其吸收。脂溶性和非电离的物质能渗透通过胃的上皮细胞,但是胃内的食物,蛋白质和黏液蛋白类等则可减少毒物的吸收。


  小肠吸收毒物同样受到上述条件的影响。最重要的因素是肠内的碱性环境和较大的吸收面积。碱性物质在胃内不易被吸收,待到达小肠后,即转化为非电离物质而可被吸收。


  小肠内分布有不少酶系统,可以使已与毒物结合的蛋白质或脂肪分离,从而释放出游离的毒物而促进其吸收。在小肠内,物质可经细胞壁直接透入细胞。此种吸收方式对毒物的吸收起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分子的吸收,在化学结构上与天然物质相似的毒物可以通过主动的渗透而被吸收。


  制约结肠中吸收的条件和小肠相同,但因结肠面积小,所以其吸收较为次要。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