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手术室职业危害和护士的自我防护

发表日期:2011-05-04 09:27:57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关键词】手术室 职业危害 护士 自我防护


    职业性损害是指由职业性有害因素对职业人群所产生的各种损害, 包括职业病、与工作有关疾病和职业性损伤三大类[1]。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 长时间连续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每天精神高度紧张、注意力集中,长时间站立,进食不规律,直接接触患者的体液等。另外,手术室还存在大量危害手术室护士身体健康的因素,如挥发性化学消毒剂、手术间的噪音以及用电的安全性等。这些都使得从事手术室工作的护理人员经常暴露于某些危险因素中,有感染的潜在危险。近年来,手术室的职业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如何将各种危害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保障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同时保证护理人员能在实际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是十分重要的。


    1  职业危害


    1.1  生物性危害:目前,血液传播疾病给工作人员造成的威胁已被重视,手术室每天的工作都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 通过受损的皮肤或锐器损伤等受感染的机会很多。邢颜超指出[2],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取决于人群中血液性传染疾病的流行率。易造成手术室护士感染的可分为两大类:①传染性肝炎:如乙肝(HBV) 、丙肝(HCV) ,主要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密切接触也可传播。1988 年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估测,每年因为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感染乙肝而导致死亡的健康医疗工作人员约有200~300 名,感染丙肝的风险手术室护士为0.1 %~1.6 % ,在健康医疗工作人员中最容易被感染的人群以外科医生和护士最多,最常见的感染途径是在有创操作中因经皮暴露造成血液感染[3]。②艾滋病(AIDS) :目前艾滋病在全球迅速蔓延,我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通过血液和血制品传播艾滋病病毒(HIV) 效率很高。1996 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报告显示:美国有51 例确证的职业感染和108 例可能的职业感染。在因职业引起的感染途径中, 主要危害是针刺损伤(占80%) ,而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感染的仅占10% ,健康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感染的可能性与针头刺入的部位、注入被污染的血量、血中HIV~IRNA水平及原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4]。


    1.2  环境因素的危害:手术室相对密封,环境特殊,空气中存在着很多有害的气体,如甲醛、碘等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安氟醚等残余麻醉吸入剂,以及手术室的噪音也对护理人员构成威胁。


    1.2.1  化学消毒剂的危害:我国目前层流手术室还未普及,因此,手术间、手术物品的消毒、标本的浸泡都使用甲醛溶液,甲醛主要以呼吸道吸入而引起各种损害,对人的皮肤、眼睛、胃肠道刺激非常大,对人的脂质过氧化方面也有影响,它降低了自由基(SOD) ,引起组织细胞的损伤和免疫功能的下降,它对人体神经行为也有影响[5],环氧乙烷、乙醇、甲苯还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累积效应[6]。


    1.2.2  挥发性麻醉剂的危害:目前,麻醉机普遍装置的废气吸附清除系统可有效地降低空气中挥发性麻醉药含量,但某些国产麻醉机在使用中存在漏气现象和患者清醒拔管时患者体内吸入性麻醉药对空气造成的污染,长期安氟醚对人的污染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能力下降等。


    1.2.3  噪音的危害:手术室的噪音包括有:电动吸引器、电钻、器械车轮摩擦、金属门窗开关、心电监测系统的声音、玻璃瓶皿的碰撞等。噪音不仅对人体听觉系统有明显损伤,对心血管、内分泌系统也同样具有损害作用,使血压升高,烦躁不安,精力分散,工作中容易出错。


    1.3  意外损伤


    1.3.1  电损伤:现代手术间电器设备非常多,如高频电刀、电动吸引器、电子消毒锅、显微镜、麻醉机、监护仪等,有些国产电器存在漏电现象,时有工作人员被电击或灼伤事件。


    1.3.2  射线损伤:有些手术在手术中间要使用X 光机拍片定位, 长期小剂量接触放射线, 表现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综合征表现, 甚至癌变。长期照射, 可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严重者可引起免疫系统的疾病。


    1.3.3  锐器损伤:锐器损伤是手术室护士职业性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 每台手术的开展都要使用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 且使用过程中传递频繁。如洗手护士与医师之间配合不熟练或没有按操作规程操作, 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术中意外针刺伤、 刀割伤, 污血溅到皮肤或眼睛里, 可传播20余种疾病, 其中最常见、 威胁也最大的是乙肝、 丙肝和艾滋病。针刺伤时, 只需0.004ml 带有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1.4  生理、心理危害因素


    1.4.1  生理性疲劳:由于工作性质特殊、紧张、繁重、连续性强、无规律性易造成人体生物钟紊乱和女性生理上特有的周期性变化。


    1.4.2  胃肠疾病及下肢静脉曲张:由于较长时间处于情绪紧张及应激状态中, 可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使胃酸分泌过多与胃运动失衡。另外,长期站立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1.4.3  颈椎病的发生:器械护士护士长时间处于颈椎前屈站立位,术中常保持上身倾斜,颈部偏转固定20°~85°,长时间固定体姿使肌肉肌腱疲劳,极易发生颈椎病[7]。


    1.4.4  职业性腰背痛的发生:手术室护士通常要搬动患者过床,给患者摆放各种体位,消毒、铺巾时给患者抬腿、抬头,每天搬运无菌包裹。不正确的搬运姿态常导致腰肌劳损、扭伤或脊柱损伤。有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性腰背痛大约有2/ 3 是在搬、抬患者时发生的[8] 。而搬、抬患者是护士的常规工作,因此手术室护士较易发生职业性腰背痛,而在搬、抬过程中若协助不当则会导致危险性增加。


    1.4.5  精神紧张的发生:手术室护士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由工作时的不愉快心情及各种压力感所致。遇有重危、抢救患者及复杂手术时, 精神更加紧张。


2  防范   


2. 1  生物性危害的防范


    2.1.1  做好防疫工作:凡手术室工作人员先进行血生化检查,对乙肝表面抗原阴性者一律注射乙肝疫苗并每半年检查1 次身体情况,特别是血生化情况。


    2.1.2  切实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术前详细了解患者情况,特别是术前血生化情况及艾滋病病毒携带情况,若为阳性,做隔离标记。术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所有操作一律戴手套,如途中遇有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若不慎受伤则必须正规处理伤口,事后进行血生化检查确定是否感染。术后严格执行终末处理,阳性患者按消毒隔离要求处理,并作标记,坚持一用一消毒灭菌。


    2.1.3  合理安排手术人员:对血生化检查呈阳性的患者在安排手术人员时,有上呼吸道感染、手部外伤、皮肤病的医护人员不参加手术[9]。


    2. 2  环境危害的防范


    2.2.1  对各种化学消毒剂的防范:配制前先穿好工作服,戴好口罩、帽子、手套;配制消毒剂时,选择宽敞通风的地方,剂量要准确,配制动作要熟练;取用消毒物品时尽量1 次完成,特别是福尔马林熏箱,以减少气体外漏。


    2.2.2  对麻醉废气的防范:提高大家对麻醉废气污染的认识,加强管理,降低污染,同时增加麻醉废气排污设备,加强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除强调孕期哺乳期护士通过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以减少接触麻醉废气外,还应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安排补休或进行工作岗位的轮换等措施,以尽量减少每一位工作人员在麻醉废气污染环境中的滞留时间[10]。


    2.2.3  对噪音的防范:更换旧的易产生噪音的电动吸引器,规范医护人员的言行,严格手术室管理制度,手术途中避免接电话,同时要求大家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


    2.3  意外损伤的防护


    2.3.1  电损伤的防护:为消除各种电器设备存在的潜在安全隐患,建立手术室电器使用的安全保障制度,对所有电器设备班班交接,发现问题及时维修;定期检修,防患于未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2.3.2  放射线的防护:为需摄X 片的骨科手术安排固定手术间,并设置铅制屏风,工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具,尽量避免身体直接接触。对于人员的安排合理适当,次数均摊,避免短期内大剂量集中接受X 线照射,孕期、哺乳期护士避免接触X 线。


    2.3.3  锐器损伤的防护:术中器械护士应严谨操作,传递器械稳、准、快,加强术中配合,妥善放置刀、针、剪,避免误伤自己或他人。规范手术患者术前生化检查项目,准确了解其肝炎和艾滋病病毒携带情况,并重点做好此类手术围术期的安全防护。对术前无法确定其情况的患者,一律按此类患者处理术中用物。术后刷洗过程应谨慎小心,避免误伤。一旦受伤及时正确处理伤口,视情况抽血检验,必要时注射高效免疫球蛋白,定时复查。


    2. 4  生理——心理因素的防患


    2.4.1  做好管理工作防护:针对手术室工作性质,实行弹性工作制,对加班护士及时补休;合理安排孕期、哺乳期护士的工作时间;作为护士长要多关心下属,对护士生理上的周期性变化要给予关心,从工作和生活上给予照顾。


    2.4.2   对胃肠疾病及下肢静脉曲张的防护:养成吃好早餐的习惯;长时间<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