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急诊科护士处于抢救工作的第一线,是接触各种细菌、病毒的高危人群。原因如下:(1)急诊病人一般病情较重且病种复杂,经常会遇到不同原因所致心跳呼吸停止的病人,各种严重的开放性损伤病人,原因不明的毒物中毒及传染性疾病的病人等等。护士在参与各种抢救操作及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经常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尤其在紧急为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洗胃、包扎止血、静脉穿刺等的过程中,为了争取最有利的抢救时机,护理人员往往来不及进行有效的自我防护便直接接触病人,这无疑会增加护理人员感染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机会。特别是诸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经血源性传播的疾病。(2)急诊入院的病人大多病因不明确,一部分传染性疾病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尚未检出,使得担任接诊、分诊、抢救工作的急诊科护士在进行自我防护时缺乏明确的目的性。(3)急诊科在医院内属于相对开放的区域,流动人员多,病种复杂,尤其是各种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季节,会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并且难以控制,使得急诊科护士感染各种疾病的机率增加。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锐器伤 急诊科护士在抢救病人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不同锐器,如:各种注射针头、手术刀片、针剂安瓿、碎玻璃等。在抢救病人时,由于时间紧迫,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疏于自我防护,会使皮肤黏膜遭受到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害,若处理措施不当还会导致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1.2.2 电离辐射 陪护危重病人做各种辅助检查是急诊科护士经常遇到的一项工作,所以急诊护士会因多次少量接触各种放射线而受到电离辐射的危害,可有不同程度的致癌、致畸作用,对血液系统也会造成一些慢性损伤。病房、治疗室等病区环境经常使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护理人员暴露在紫外线照射下也可导致皮肤癌、眼炎等。此外,经常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和设备,因仪器设备老化或操作不慎,也可有电击伤、电灼伤的危险。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对病区环境的消毒、抢救仪器的保养、清洗、医疗垃圾的灭菌、处理等需要用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其中大部分消毒剂对皮肤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护士作为消毒剂的最常使用者,皮肤黏膜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作用,严重的可引起皮炎、眼炎以及过敏性哮喘等疾病的发生。
1.4 心理社会性因素 有资料显示,心理社会性危害对护士造成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1.4.1 暴力及语言攻击 急诊病人病情急重且多为突发,病人及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对护理人员的言行产生误解。尤其护士在值夜班时遇到医护人员少、病人多的情况时,没有过多的时间向病人及家属做充分的解释,诊治的原则只能按照先急后缓、先重后轻而难以完全兼顾,病人及家属对此不理解或有歧议,容易引发争端。若遇到醉酒后的病人及家属则更容易冲动,甚至会秽语辱骂或动手殴打护士。在类似的情况下,护士成为弱势群体,不仅人身安全受到威胁,还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创伤,使工作热情大大受挫。
1.4.2 精神或体力疲溃 急诊科护士值夜班频繁且工作量大,参与院内抢救及院前出诊的任务多,精神高度集中,体力脑力消耗都非常大。大部分已婚护士下班之余还要担负着照顾家庭和孩子的重任,在家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睡眠。一部分护士参与院前出诊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晕车现象,特别是在快速行驶的救护车上进行各种精细的抢救操作时,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这一系列不利因素不仅使急诊科护士的饮食起居极不规律,而且精神高度紧张,如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持续的紧张和劳累将会导致精神和体力的疲溃,严重的还可导致神经、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的慢性疾病。
1.4.3 竞争与竞聘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对竞争、竞聘机制的引入,使护士承受了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急诊科是各种急重危病人和矛盾纠纷积聚的地方,对护士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所以要想在医院的大环境中适应生存,在激烈的岗位竞争中不落聘,护士必须要自我加压,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并规范技术操作,自觉加强法制观念和服务理念,防范一切差错事故的发生。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性危害因素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应了解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对已确诊的传染性病人应有明显的隔离标志,接触其血液、体液时应戴必要的防护装置,如带手套、穿隔离衣等。对带血迹的污物及病人的体液、排泄物等进行分类集中处理,严格浸泡、消毒、焚烧。对地面、墙壁、注射盘、操作台等被血迹污染的地方均用含氯消毒剂擦试。对自身有皮肤损伤或破溃的部位应加强防护,避免被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一旦不慎被污染,应立即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疫苗做到早期防护。对初诊或未确诊的病人也应提高警惕,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时均按阳性对待。对急诊病房、抢救间、公共通道以及救护车等区域应注意定时通风和空气消毒。
2.2 物理性危害因素的防范
2.2.1 锐器伤的防范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急诊科护士对各种锐器损伤的防护意识。在抢救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保持注意力集中,小心谨慎,防止被各种锐器损伤。对各种锐器应加强管理,尤其对带血迹的废弃针头、输血和输液器具等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不得乱丢乱放,以免刺伤自己或他人。皮肤黏膜一旦不慎被针头刺伤,应立即用力挤出残留血迹,并用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伤口。
2.2.2 电离辐射的防范 急诊科护士在陪护危重病人做各种检查时应注意自我防护,可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暂时回避或穿防护服。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时应选择在治疗、护理操作少的时间,接触消毒光线时注意遮盖皮肤,必要时戴护目镜。要熟悉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及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定时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