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供气式
供气式呼吸器能使戴用者的呼吸器官与污染环境隔离,由呼吸器自身供气(空气或氧气),或从清洁环境中引入空气维持人体的正常呼吸。可在缺氧、尘毒严重污染、情况不明的有生命危险的作业场所使用,一般不受环境条件限制。按供气形式分为供气式和携气式两类。携气式呼吸器自备气源,属携带型,根据气源的不同又分为氧气呼吸器、空气呼吸器和化学氧呼吸器;供气式只适用于定岗作业和流动范围小的作业。
(3)有毒气体环境
挥发性化学液体泄漏,或化学气体释放环境必须选择适合的化学过滤元件。化学过滤元件一般分滤毒罐和滤盒两类,主要不同在于重量或体积,滤毒罐的容量并不一定比滤毒盒大,这主要是执行产品的标准不同决定的。化学过滤元件一般分单纯过滤某些有机蒸气类、防酸性气体类(如二氧化硫、氯气、氯化氢、硫化氢、二氧化氮、氟化氢等)、防碱性气体类(如氨气)、防特殊化学气体或蒸气类(如甲醛、汞),或各类型气体的综合防护。有些滤毒元件同时配备了颗粒物过滤,有些允许另外安装颗粒物过滤元件。所有颗粒物过滤元件都必须位于防毒元件的进气方向。
(三)呼吸防护装置的适用性
呼吸防护用品的使用环境分两类,第一类是所谓的IDLH(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and Health)环境,IDLH环境会导致人立即死亡,或丧失逃生能力,或导致永久健康伤害。第二类是非IDLH环境。IDLH环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a) 空气污染物种类和浓度未知的环境;
b) 缺氧或缺氧危险环境;
c) 有害物浓度达到IDLH浓度的环境。
有害物的IDLH浓度并非职业接触限值,而是GB/T 18664附录B中提供的317物质的IDLH浓度,使用时必须参考标准。
对应于所有应急响应的现场使用,GB/T 18664规定,IDLH环境应使用正压全面型SCBA。
C级防护所对应的危害类别为非IDLH环境,允许使用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选择过滤式防护用品时必须确知有害物种类和浓度,有害物浓度不得达到IDLH浓度,而且不能缺氧。各类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的防护等级也各不相同,GB/T 18664对各类呼吸器规定了指定防护因数(APF,assigned protection factor):
半面罩:APF=10
全面罩:APF=100
负压式PAPR半面罩:APF=10
负压式PAPR全面罩:APF=100
正压式PAPR全面罩:1000
正压式PAPR半面罩:APF=50
正压式PAPR松配合面罩:APF=25(松配合面罩也称开放型面罩,一般在下巴部位采取非密合的方式,便于气体从脸侧面和下巴处排出)(参见图)。
正压式PAPR配送风头罩:APF=200至1000(送风头罩在面部区域没有排气通道,靠颈箍或内胸衬,将排出气体从颈部以下排出,具体送风头罩的APF需要咨询制造厂家)。
APF=10的概念是,在呼吸器功能正常、面罩与使用者脸部密合的情况下,预计能够将面罩外有害物浓度降低的倍数。例如自吸过滤式全面罩一般适合于有害物浓度不超过100倍职业接触限值的环境。安全选择的原则是,选择APF大于危害因数的呼吸器。危害因数用于评价现场有害物浓度水平,危害因数=现场有害物浓度/该有害物安全接触限值浓度。危害因数>1说明存在呼吸危害,APF>危害因数说明使用者实际接触的有害物浓度低于安全接触限值,属于安全水平。
对过滤式呼吸器,要根据现场有害物的种类、特性、浓度选择面罩种类及适当的过滤元件。当有害物种类不详或不具有警示性或警示性很差,以及没有适合的过滤元件时,就不能选择过滤式呼吸防护。
根据应急响应现场可能遇到的有害物CBRN,一般地,微生物、放射性和核爆物质(核尘埃)以及一般的粉尘、烟和雾等,应使用防颗粒物过滤元件,但需要在过滤效率等级方面和过滤元件类别方面加以区分,过滤效率选择原则是,致癌性、放射性和高毒类颗粒物应选择效率最高档,微生物类至少要选择效率在95%档,类别选择原则是:如果是油性颗粒物(如油雾、沥青烟、一些高沸点有机毒剂释放产生油性的颗粒等)应选择防油的过滤元件,如果作为应急响应配备,P100级过滤元件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如果颗粒物还具有挥发性,还必须同时配备防护对应气体的滤毒元件。
呼吸防护用品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提供洁净呼吸空气的能力,隔绝面罩内洁净空气和面罩外部污染空气的能力,后者依靠防护面罩与使用者面部的密合。判断密合的有效方法是适合性检验,GB/T 18664附录E中介绍了多种适合性检验的方法。每种适合性检验都有适用性和局限性,一般定性的适合性检验只能适合半面罩,或防护有害物浓度不超过10倍接触限值的环境,定量适合性检验适合适合各类面罩。由于不需要密合,开放型面罩或送风头罩的使用不需要做适合性检验。
适合性检验不是检验呼吸防护面具的性能,而是检验面罩与每个具体使用者面部的密合性。一般在呼吸防护面罩的检验认证过程中,依据标准对面罩进行有关密合性的检验。在选择面罩时,首先可以根据每款面罩提供的号型,根据脸形大小进行粗略选择,然后再借助适合性检验确认能够密合。
适合性检验中需要借助某些试剂(颗粒物或气体),通过检测或探测面罩内外部浓度,判断面罩能够将面罩外检测试剂浓度降低的倍数。以定性适合性检验为例,借助喷雾装置,将经过特殊配比诸如糖精(甜味)或苦味剂液体喷雾,在确认使用者能够尝到试剂味道的前提下,依靠使用者对检验喷雾的味觉,判断面罩内是否能够尝到喷雾,如果尝不到,一般可以判断面罩是否密合。如使用者在适合性检验中能够尝到味道,说明两种可能性,一是面罩型号不适合,二是面罩佩戴或调节方法不当。所以每次检验失败都提供第二次机会,通过调节头带松紧、面罩位置、鼻夹松紧等再重复检验。如果仍然有味道,说明该使用者应选择其它型号或品牌的防护面具了。定性适合性检验设备比较简便,实施比较方便。对需要使用全面罩的情况,需要依靠定量适合性检验来判断面罩的适合性,建议联系面罩供货商提供有关服务。根据GB/T 18664的要求,适合性检验应在首次使用一款呼吸防护面罩的时候做,以后每年进行一次。适合性检验应由提供呼吸防护用品的单位提供。
(四)个体防护装置配备
公共突发事件发生时,首先进入现场的抢救人员一般是警察或消防队员。前者(警察)在我国没有配备防化学个体防护装置,所以他们的责任是将所观察到的情况转告给后者(消防队员)。在火灾的情况下,消防队员常规使用的“切断火源”或“隔绝火源”的装置是为了防火及增加热阻抗,在其它的有害气体、液体泄漏中,或化学性火灾中,还需要采取措施控制泄漏量,堵塞泄漏口等,因此,消防机构除应装备一定量的呼吸性防护,还应配备全身性的防护装备,可供其在现场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救援伤者,控制危险源的任务。
根据现今的形势,公安、环保、卫生等相关部门也要配备一定量的个体防护装置,以备需要现场调查采样时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中有防化部队,这支部队装备了数量较多的个体防护装置,其人员也都受过有关训练。防护作用能维持的时间可因个人的适应情况、活动水平、毒物的浓度及暴露途径而不同。
临床急救人员多需要拥有C级个体防护装置。对于治疗已经脱离污染的受害人的急救人员,其受害人所携带的毒物量不足以对其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也需达到C级防护标准。
各级医院急诊科或门诊不仅接收在现场已经除去污染的病人,也接收自己来就诊没有经过去污染处理的病人。所以,医院急诊科要有专门的空间来对可疑带有污染物的患者进行洗消,同时,也要配备少量B级防护服装。
需要注意的是,C级防护所用的面具的过滤元件是需要定期更新的,超过时限的不能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每种过滤元件的防护时间不同,这和毒物的种类、浓度、使用者的活动情况等有关。对作为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作业中使用的呼吸防护用品,为保证发挥最大防护性能,建议过滤元件一般作为一次性使用,可更换式面罩应在做到安全洗消后,允许重复使用。
作为应急响应预案,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只是其中一个部分,对防护装备的管理,以及对需要使用防护装备人员的培训等,也是预案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个人防护装备只有在正确使用和维护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防护作用。应该在防护装备配备后,组织所有使用者接受产品使用培训,在了解防护装备选择方法、防护功能和使用限制的前提下,做到正确和熟练使用。建议各配备个人防护装备的机构,应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机制,规范各个环节,包括选择、购买、人员筛选、人员配备、使用培训、维护、洗消、废弃等,必要时,还应对需要进入危险现场的工作人员提供健康检查,一方面确定其使用防护用品的能力(对于SCBA和某些空气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对人的心肺功能和体能有要求),另一方面便于及时检测其健康状况,便于及早发现问题,及早治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