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常见职业危害因素的类别及个人防护

发表日期:2011-05-04 09:20:00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一)化学职业危害因素及其防护:

1、有毒物质,如铅、汞、氯、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a. 常见职业中毒
    刺激性气体中毒、窒息性气体中毒、有机溶剂中毒(苯、甲苯)、其他有机化合物中毒

 b. 个人防护措施
   从业人员根据工作场所存在毒物的种类、浓度(剂量)情况,选择适合的呼吸防护器材。常用的防毒面具有隔离式防毒面具、过滤式防毒面具、防毒口罩和正压式空气呼吸器等。在接触酸碱等腐蚀性液体及易经皮肤吸收的毒物时,应穿耐腐蚀的工作服、戴橡胶手套、工作帽、穿胶鞋,以防毒物沾染皮肤;还可以佩戴防护眼镜,防止眼损伤。

2、生产性粉, 如矽尘、石棉尘、煤尘、有机粉尘等。

a. 粉尘的危害
    长期吸入一定量的粉尘后,容易引起尘肺,这是粉尘所致疾病中的主要疾病;
    吸入一定量的铁、钡、锡等粉尘(如容器除锈、不注意防护,可吸入铁末尘),尘末在肺部沉着,构成一种病情轻、进展慢的肺部疾病——粉尘沉着症。
    吸入含苯酐粉尘、甲苯二异氰酸酯可引起哮喘;

吸入含铅、砷、锰、铍的粉尘可引起职业性中毒;
    还可造成皮脂腺孔堵塞,引起粉刺、毛囊炎,严重者可引起脓皮病。

b. 个人防护措施

从业人员根据工作场所有害粉尘的特性、浓度、粒径,选用适合的防护口罩。在粉尘浓度大、粉尘粒径小时,应该选用防微尘口罩。防尘防微粒口罩的滤料是采用经特殊处理的过滤棉,可以对空气中的粉尘达到95%的过滤效率,对于粒径在3微米以上的尘粒其阻尘效率可达到99%以上。

(二)物理因素:异常气象条件,如高温、高湿、高气压、低气压等;噪声、振动;射频、微波、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a. 预防噪声的防护措施

为了保护劳动者听力不受损伤,国家制定了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标准中规定:操作人员每天连续接触噪声8h,噪声声级卫生限值为85dB(A);若每天接触噪声时间达不到8h者,可根据实际接触时间,按接触时间减半,允许增加3dB(A)。但是,噪声接触强度最大不得超过115dB(A)(此项标准不适用于脉冲噪声)。
     在强噪声环境中工作的人员,要合理选择和利用个人防护器材,如耳塞、耳罩、防噪声头盔等。

b. 紫外线的危害及防护措施

波长297nm的紫外线对皮肤影响能力最强,能使皮肤产生红斑、水疱和光感性皮炎等;波长250~320nm的紫外线可引起角膜炎、结膜炎,波场288nm的紫外线对角膜的危害最严重。
    电焊工作人员应备有绿色防护玻璃片的防护面盾,辅助焊接人员应备有透光较好的黄绿色眼镜。对上肢和脚部的皮肤暴露部位,应佩用长筒皮制手套和帆布脚面盖布,以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直接照射。

(三)生物因素:如附着在皮肤上的碳疽杆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a. 常见的职业病

布氏秆菌病和炭疽病是制革工人易患的职业病,属于人畜共患的传染病。

b. 个人防护措施

由于原料皮检疫不严而带有炭疸杆菌或布氏杆菌,在作业过程中可引起职业性传染病。因此,对所有接触原料皮张及兽毛的职工,应定期进行检疫及预防治疗:发现带菌皮张应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工作时应穿戴全套防护服装和防护用品,进餐前需用2%~3%来苏儿液洗手,用1%高锰酸钾嗽口;一旦发现手和脸部有伤口,应暂时调离,如发生原因不明的局部痛痒、红肿时,应立即就医检查。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