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某油田企业职业卫生状况调查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9:55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摘要:目的对某油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其危害程度,为采取合理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根据国家现行职业卫生标准对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结果该油田化学毒物总的超标率为0.25%,其中采油厂超标率为0.35%;粉尘检测均未超标;噪声强度总的超标率为34.0%,其中采油厂、原稳厂、销售储运系统、工程技术中心噪声超标率分别为38.3%,26.9%,15.2%,25.0%。结论该油田的化学毒物及粉尘浓度绝大多数达到了国家卫生标准,但噪声污染的治理措施存在设计不合理或不完善的地方,尚需加强治理。


关键词:油田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防护



为了解某油田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及其防护措施的有效性,制定合理的治理措施,指导企业加强油田生产过程的职业卫生管理工作,于2007年11月对该油田职业卫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和检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制定调查表,进行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识别正常生产时生产环境和劳动过程中产生和存在的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设置检测点进行检测和采样分析。


1.2检测方法


工作场所中有害化学毒物采样及检测按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和GBZ/T 160-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执行;噪声强度的测定按照GBZ/T 189.8-2007《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第8部分:噪声》执行;粉尘浓度的测定按照GBZ/T


192.1-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第1部分:总粉尘浓度》执行。


1.3评价标准


检测结果根据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进行评价。


2结果


2.1各二级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


2.1.1采油厂生产工艺系统


包括原油的单井开采、计量和分离系统;油品储运系统;联合站;轻烃处理系统;化验室操作。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非甲烷总烃、甲烷、液化石油气、硫化氢、氢氧化钠、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氯气、粉尘、噪声等。


2.1.2原稳厂工艺系统


包括原油稳定系统、汽油异构化系统、储输系统和辅助系统(包括化验室)。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非甲烷总烃、甲烷、液化石油气、硫化氢、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甲醇、二甲苯、氨、噪声等。


2.1.3销售储运系统


包括油品储运、轻烃外运、轻烃储运和加油加气站等,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非甲烷总烃、液化石油气、一氧化碳、甲醇、噪声等。


2.1.4工程技术中心


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要部门包括油田化学室和流量仪表检定站。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非甲烷总烃、粉尘、噪声等。


2.2检测结果


2.2.1化学毒物的测定结果


2.2.2粉尘浓度测定结果


粉尘主要是煤尘和其他粉尘,煤尘产生在采油厂的锅炉房,对5名锅炉工进行个体采样,测定的粉尘浓度范围在1.90~2.20 mg/m3。其它粉尘产生在采油厂联合站的污水加药间和工程技术中心的助剂检测室,分别对5名加药间操作工和5名助剂检测室操作工进行个体采样,测定粉尘浓度范围在1.70~1.90 mg/m3,均未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接触限值。


2.2.3噪声强度检测结果


该油田生产装置中声源分布广泛,主要有风机、压缩机等空气动力性噪声,各种机泵、电机等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其中大功率设备多以空气动力性噪声和机械性噪声为主。噪声强度检测结果见表2。


a)生产装置的中控室、控制室、操作室及值班室是工人停留时间长、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室内声级在43.2~71.7 dB(A)之间,声级最小的是销售储运系统轻烃储运工区的中控室43.2 dB(A),最大的是销售储运系统轻烃储运工区液化石油气装车值班室71.7 dB(A),均未超过75 dB(A)。


b)生产装置区的噪声声级主要分布在73.0~114.3 dB(A),其中超过85.0 dB(A)的占34.0%,超过100 dB(A)的有2处,即高压注水泵房103.0 dB(A)和原油稳定烧焦塔(烧焦时)114.3 dB(A)。以上数据表明,各检测点若按8 h工作计算,有34.0%的检测点噪声声级超过了85 dB(A)的卫生限值标准。


3讨论


a)本次调查的油田日常维护较好,各种跑、冒、滴、漏[1]现象少见;各种防护设施例如排气扇、可燃气体报警器等配备齐全且运行良好,因此绝大多数作业场所化学毒物和粉尘的检测结果符合国家卫生标准,说明该油田的防尘防毒措施比较完善。


虽然该油田化学毒物和粉尘的浓度绝大多数达到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但仍应该加强各工作场所的定期监测,加强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的维护和保养,防止有毒物质跑、冒、滴、漏,定期对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防止化学毒物和粉尘对作业工人造成健康损害[2]。


b)采油行业噪声主要为泵站噪声,即电机产生的空气动力性噪声、电磁噪声,泵体产生的机械噪声及混响声[3]。该油田虽然在操作岗位或生产装置部位采取隔声、消声、吸声等降噪措施,如安装各种隔声罩、消声器和采取远程视频操作等来降低噪声接触水平,但仍然有降噪措施设计不合理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相当一部分作业场所的噪声污染超标严重。


对于工作场所噪声强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应加强各种防护设施的维护。设计不合理或降噪技术有缺陷的应进一步完善,或者重新设计,使之达到良好的降噪效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现有主要超标噪声源进行治理。更新设备时应选用低噪声设备,对新建、改建和扩建装置及工艺改变要做好“三同时”检查工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做好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正确使用防噪声耳罩、耳塞等,可使噪声降低20~30dB(A)左右,但有些职工自我防护意识较差,不能自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应完善个体防护用品使用管理措施,定期进行听力保护培训,检查防噪声耳罩、耳塞使用和维护情况,确保听力保护效果,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在噪声作业环境不能很好治理的情况下,使职工能自觉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