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调查电焊工人的职业健康状况。方法 对403名电焊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以322名事业单位干部及管理人员作对照。结果 电焊工人患角膜与晶状体异常、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心电图异常、胸片异常、听力损失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χ2=32.88,24.07, 8.20, 21.12, 7.23, 4.52, 58.87, p<0.01, 0.01, 0.01, 0.01, 0.01, 0.05, 0.01)。结论 应进行多措施的综合治理,切实保护电焊工人的职业健康。
【关键词】电焊工;职业健康
为探讨某大型车辆企业生产中的噪声、粉尘等职业危害因素对电焊工人健康的影响,为制定电焊工劳动保护措施,本文对电焊工人的职业卫生和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电焊工人403名为观察组,男190名,女213名,年龄19~57岁,平均36.7岁,工龄1~39年。对照组为某事业单位的干部及管理人员322名,男168名,女154名,年龄18~59岁,年龄38.2岁,工龄1~37年。两组条件相似,在统计学上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职业卫生学调查 了解车间作业环境状况,调查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和防护情况。
1.2.2 现场测定 对车间作业场所噪声、电焊尘(锰)进行了现场测定。测定噪声方法为ws/t69~1996《作业场所噪声测量规范》,仪器为hs6280d噪声分析仪,经鉴定合格。
1.2.3 健康检查 对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查职业史、自觉症状、内科常规、五官科、血压、心电图、血常规、胸片和听力测定等项目。裂隙灯检查:两组人员均使用2%荧光素溶液染色检查角膜,同时使用后部反光照明法检查晶状体,两项检查均在暗室进行,使用苏州六六视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yz5e型裂隙灯。听力测定:两组人员脱离噪声作业12h后进行纯音气导测听,在本底噪声<30db(a)的隔音 室进行,使用丹麦生产的622型听力计。听力结果判定执 行gbz49-2002《职业性听力损伤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致聋原因。
1.2.4 统计学分析 结果采用χ2检验,计算p值。
2 结果
2.1 一般职业卫生状况 该企业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有噪声、电焊尘,其次为苯系物;车间工种以电焊工、铆工为主。劳动卫生主管部门为厂安全管理处。车间工作环境噪声为混合噪声,劳动条件较差,生产方式为半机械半手工生产,劳动强度较大,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h,虽配有防尘口罩及耳塞等防护设备,但工人使用率不高。
2.2 现场测定
2.2.1 车间环境中噪声测定 根据gbzi-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对5个车间的噪声进行了测定,共测噪声作业点数87个,强度范围76.7~108.9db(a),平均为93.2db(a),噪声超标点数49个,超标率为56.3%。
2.2.2 车间空气中锰含量测定 按gb/t 16018~1995的方法采集样品,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最后折算成二氧化锰浓度。共测空气锰样品 73个,浓度范围0.02~1.18mg/m3 ,平均0.36mg/m3 ,其中21个点超标,超标率为28.8%。
2.3 健康检查
2.3.1 自觉症状 观察组主诉有头痛、头昏、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眼睛不适、畏光、流泪,颜面部皮肤发痒、生红斑或痤疮,耳鸣、听力下降等;其中眼睛不适、畏光,耳鸣、听力下降的自觉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颜面部皮肤发痒、生红斑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2 常规检查 观察组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的发病率和心电图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果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职业健康检查情况 (略)
2.3.3 角膜与晶状体检查 观察组角膜与晶状体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
2.3.4 胸片检查 观察组胸片异常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见表1。
2.3.5 听力测定
2.3.5.1 两组听力测定 观察组听力损失检出率为36.97%(149/403),显著高于对照组11.49%(37/322)。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见表1。
2.3.5.2 电焊工的听力损失情况 男性电焊工听力损失比例较女性电焊工高(听力损失:男97名,占51.05%;女52名,占24.41%)。两者经χ2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8.89,p<0.01 )。在149名有听力损失的电焊工人中,双耳听力损失89人(22.08%),单耳听力损失60人(14.89%),双耳听力损失的人数较明显多于单耳听力损失人数。
2.3.5.3 电焊工听力损失与年龄、工龄的关系 电焊工听力损失按年龄、工龄进行分组,组间总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分别见表2和表3。
表2 电焊工听力损失与年龄的关系 略
表3 电焊工工龄与听力损失分级的关系 略
3 讨论
3.1 电焊尘对电焊工的危害 本调查中的电焊工以手把焊应用为主,使用高锰焊条。调查中电焊工与对照组比较,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和慢性咽炎的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胸片异常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这与电焊工长期接触电焊尘(锰)有关。本次调查中未发现电焊工尘肺,胸片异常均为无尘肺0+,这可能与车间环境中通风效果较好和电焊工尘肺的发病工龄(焊工尘肺的发病工龄一般为10~20年以上)较长有关。
3.2 紫外线对电焊工的危害 电焊时,电焊弧光能产生一定量的紫外线和少量的红外线[1] ,该紫外线对电焊工的眼睛和未防护的颜面部皮肤可产生一定程度的损害作用。本调查发现,观察组角膜与晶状体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在角膜上皮剥脱、浸润或溃疡,晶状体轻度浑浊;观察组颜面部皮肤存在不同程度的色素斑或色素沉着;共检出电焊工电光性眼炎8例。这些与电焊工眼睛长期接触电弧光紫外线和未能有效防护颜面部皮肤有关。
3.3 噪声对电焊工的危害 顾学箕[2]等认为,长期接触强烈噪声后,听觉器官首先受害,主要表现为听力下降,甚至可发展为噪声性耳聋。在噪声作用下,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发生变化,表现出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不稳(趋向增高)。
本调查发现电焊工听力损失的比例高达36.97% ,与电焊工长时间暴露在车间的强噪声环境下以及未能有效地进行个人听力防护密切相关。电焊工男性听力损失的人数要比女性的比例偏高,达到 51.95 %,说明男性在噪声环境中听力更容易受损。电焊工的双耳在车间内接触噪声的机会时间和强度是均匀的,因此电焊工听力损失人员中双耳听力损失的人员较单耳损失的人员多。这些结果与王雷[3]等报道基本一致。
电焊工听力损失按年龄、工龄进行分组,各年龄、工龄分组间总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说明电焊工听力损失的发生率与年龄、工龄均有关。
本次调查还表明,电焊工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在窦率失常,传导阻滞和t波改变。但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高血压的差异无显著性,原因还有待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3.4 小结 本调查中的电焊工人受到噪声、电焊尘(锰)和紫外线的三重危害,为保护电焊工的健康,我们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1)提高企业领导对职业性危害的认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改进生产设备,减少职业危害的产生。(2)铆工和电焊工不宜在同一车间作业,在生产流程必须的情况下,铆工和电焊工作业在时间上宜轮换进行。(3)督促电焊工人做好,指导个人防护措施其正确使用,定期维护及更换,对电焊工人要定期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
【参考文献】
1 邓海英,王永义.电焊作业致锰中毒及职业性白内障1例报告. 中国职业医学,2004,31(4):52.
2 顾学箕,王移兰. 劳动卫生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134-136,156-161.
3 王雷,惠兆斌.铁路空调发电车乘务员听力损失情况调查.中国职业医学,2005,32(6):2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