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急诊工作 职业安全 危害因素 对策
急诊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医护人员经常接触到大量病情急、危、重、突发、多变,具有复杂性、感染性的患者,且工作强度大,脑力、体力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造成急诊科医护人员承受职业安全危害的可能性更大,严重影响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因此,职业安全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应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保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1 主要危害因素
1.1 标准预防概念淡薄因素
医护人员在进行检查、治疗、护理等操作时,缺乏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未能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引发自身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和感染隐患的发生。手的污染,表现在接触患者或污物前后洗手时间不够,方法不正确,清洗消毒不彻底。对人员洗手后手监测,发现细菌污染超标,手卫生合格率较低为70%。有调查表明,医院感染多为接触性传染,其中手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媒介,由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而造成医院感染约占30%[1]。
1.2 环境生物因素
病原体经空气传播疾病是医院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2]。经过急诊科的患者及陪护多,人员流动性大,病种复杂,夹杂着各种潜在的感染和带菌者,空气微生物含量超标,空气污染严重。医护人员被感染的危险性概率亦增高。
1.3 皮肤黏膜暴露损伤因素
皮肤黏膜暴露损伤是造成工作人员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医护人员每天在接触和处理患者的血液、尿液、脓液、痰液、大便、胸腹水、唾液及各种引流液等,由于皮肤黏膜的直接暴露于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中,存在着发生HBV、HCV、HIV等血液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可能。针刺锐器伤亦是医护人员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害。
1.4 生理心理因素
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危重、复杂、变化快,紧急抢救工作要求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情判断准确无误,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导致生物钟的紊乱,生理机能下降。
1.5 化学因素
由于日常的环境、空气、地面、物体表面消毒工作,急诊工作人员要经常接触到各种消毒灭菌剂。
2 对策
2.1 树立职业安全理念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学习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增强对职业安全危害因素危害性的认识,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和隔离制度,熟悉、掌握和执行安全操作标准和各种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医疗器械。强化人员法律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懂法、护法,重视与患者沟通交流,服务到位,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冲突。
2.2 注重标准预防
执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实施标准预防措施,严格隔离安全防护,戴口罩、帽子、手套,穿工作服或隔离衣,防止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粪便、飞沫等对自身的污染。
2.3 环境和物体表面消毒
科室医院感染监控人员日常环境的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实行常规化、制度化管理,做好感染管理的基础工作。室内空气消毒日常用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日2次,每次1 h,可采用效果更好的紫外线循环风消毒器或臭氧消毒器进行消毒。通风换气可有效降低室内细菌数量,消除化学消毒灭菌剂和其它异味,改善空气质量,可根据情况采用自然通风、排气扇等方法。室内门把手、操作台桌面、抢救床用200~500 mg/L含氯消毒剂每日消毒1次,用200~500 mg/L含氯消毒剂喷洒地面,实施湿式清扫,及时彻底清除地面、墙壁、床单位、诊疗用品及其它物体表面的血渍、分泌物等污染。
2.4 预防皮肤暴露损伤
预防锐器伤及其他血源暴露是预防经血液性传播疾病职业感染的重要一步,特别是HBV、HCV、HIV等感染[3-5]。医护人员在操作规程中,实施屏障保护措施,以减少暴露面积和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在为特异性感染患者进行诊治护理操作时应戴手套,在有可能产生患者血液或体液喷溅或引起工作人员衣服污染的操作时,应穿长袖长褂工作服或隔离衣。进行每一项操作,时刻牢固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如在打开玻璃安瓿、注射、抽血、缝合等操作时,存放处理使用后的各类针头、刀片等利器,以及医用废弃物时要集中精力,正确安全操作。如皮肤黏膜暴露于被污染血液或体液后要迅速清洗除净,如被锐利器刺伤,应立即采取保护措施,反复挤压伤口周围并洗手,用碘酒、乙醇等消毒,必要时包扎,如严重刺伤,立即到急诊处理。被HIV、HBV阳性患者的血液、体液污染的利器刺伤,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及检查。为确保人员职业安全,应为急诊工作人员给与针对性预防接种,提高免疫力与抗病毒能力,每年定期进行体检,做好健康监测,降低职业感染风险。
2.5 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减轻人员身心疲劳
创造一个井然有序、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和谐工作环境,保障医疗用品、抢救药品的配备充足,各种抢救医疗仪器器械状态性能完好,以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心理紧张状态。
【参考文献】
1 牟玉英,王新,李君.不同病区医护手监测调查与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40441.
2 张小容.医院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的原因及预防对策.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3,13:298300.
3 栗建林.消毒剂危害及其安全使用方法.中国全科医学,2006,9:10871088.
4 潘淑琴,吴俊霞,王建斌,等.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与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15417.
5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13:5075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