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应用与展望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3:22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摘要】 目前我国职业卫生监管手段落后、被动,应用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提高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效率,但由于应用范围较窄,真正连接企业和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综合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尚属空白。笔者在研究和分析我国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将地理信息、自动监测、网络传输和辅助决策等技术应用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和开发分层次、多架构,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综合网络化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并强调该系统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监管;展望;网络化;辅助决策
    0 引言
    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十分严峻,具有职业危害分布广,接触职业病危害人数多,患病者数量大,职业病流动性大、危害转移等特点。据卫生部有关统计,我国存在职业有毒有害因素的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职业危害影响的人数超过2亿,严重的职业危害已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但是,当前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管理手段落后、被动、反应慢,难以有效地对职业卫生进行监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信息技术是当代社会管理的一种需求和发展趋势,已成为现代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卫生管理,能有效地提高职业卫生管理的效率,突破时空的限制,使职业卫生工作从传统粗放的指标控制模式向现代精细的技术决策型转变,在形式、内容和技术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职业卫生信息系统(Occup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System,OHIS)是为职业卫生管理服务的,面向用人单位和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软硬件一体化系统,基于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职业卫生信息的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和利用,为企业的自身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与决策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撑。
    近年来,一些省、市的职业卫生监管部门或企业结合自身的管理工作需要,设计和开发了若干与职业卫生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使信息技术在我国职业卫生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但是,目前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狭窄,信息采集方法单一,基础数据结构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交换、共享,也给监管部门对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带来困难,以致形成了信息孤岛,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息技术在职业卫生领域的应用,将有助于职业卫生管理技术的创新。
    1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已进行研究或开发的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大体分为企业或行业职业卫生管理系统、职业卫生政府监管系统和职业卫生技术支撑系统3大类,如图1所示。
    1.1 企业或行业职业卫生管理系统
    吴维皑等(1993)在对我国厂矿职业卫生档案及其管理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适合我国厂矿使用的职业卫生档案微机管理系统。该系统记录和储存了职工职业卫生个案,特别是职业史,车间、工段的组成,职业危害的类别及其分布,环境监测数据和职工健康监护档案等信息,为厂矿职业卫生档案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王如刚等(1996)借鉴国内外计算机管理的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健康监护工作的特点,研究开发了“多媒体石油化工健康监护计算机管理系统”,包括健康档案、工业卫生档案、查询统计、报表、评价、多媒体、文件和帮助等8个功能模块。通过推广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企业工业卫生管理质量,促进了石化行业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陈飙等(2001)研制了行业工业卫生规范化方案,并设计开发了《方案》微机管理系统。该系统以Foxpro2.0数据库为操作环境,对《方案》的内容进行登记、统计、分析与传递,可通过Modem或Internet网进行数据传输,能够及时准确地处理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信息。系统数据库可生成30种报表,统计指标达几百种,不仅满足企业对劳动卫生管理和对职工健康监测的需要,还能满足行业主管部门和各级卫生部门统计的需要。
    张荣军等(2002)在分析了铝行业生产特点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铝行业安全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包括职业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企业职业安全卫生管理文件,危险点源的分级管理,劳动防护用品的管理,事故调查报告,教育培训记录,粉尘、噪声、毒物等危害因素的监测资料,各类安全防护设施运行检修记录及效能分析等功能模块,推动了企业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系统化和信息化,对其他行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为了保障青藏铁路施工人员身体健康,降低高原职业病发生率,我国设计开发了“青藏铁路施工人员职业健康监护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对工人的健康监护信息进行收集、存储、汇总统计、报告、维护和共享,实现了信息处理的高速、高效和大容量,为提高青藏铁路施工人员卫生保障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提供了必要手段。
    1.2 职业卫生政府监管系统
    目前,我国职业卫生监管部门应用的相关信息系统主要是用于职业危害的申报和职业病的报告与管理。
    1.2.1 职业危害申报系统
    为了进一步贯彻《职业病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加强和规范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工作,卫生部法监司于2002年组织研制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信息系统”,并在各省、市推广。
    为了规范和适应北京市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加强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监督管理,北京市卫生局(2004)组织开发了“北京市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系统”。通过该系统的运行,卫生监督部门可以完成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查询和统计,便于对申报信息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使职业卫生监督工作步入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的轨道,为职业病防治的分类管理和综合治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该系统只限于卫生监督部门操作,未能实现由用人单位直接通过网络完成申报。
    无锡市卫生局为了准确掌握有毒化学品、粉尘和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生产及使用企业的数量、分布和现状,开发了“无锡市毒源普查信息管理系统”,能够实现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企业有毒化学品、粉尘、物理因素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防治现状调查的数据信息上报,以及完成部分统计分析功能。
    2007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下发了《关于开展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的通知》,为了做好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安监总局以及部分省(市)在进行工作部署的同时,还建立了职业病危害申报系统,有利于申报工作的开展。
    1.2.2 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系统
    广州市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1995)以厂矿企业建立的《厂企职业卫生档案》和《职工健康监护手册》为基础数据,应用计算机技术建立了“广州市职业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GZOHSIMS)”,并在市劳动卫生监督监测所和13个区县卫生防疫站两级职业卫生服务机构配置了专用微机,实现了市、区之间以网卡用电话线路或用磁盘进行数据交流,对建立职业危害监测控制和进行流行病学研究都具有较大的意义。
    深圳市(1999)在总结1994年开发的DOS单机版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开发了职业卫生网络版管理软件。该软件包含企业信息、卫生监督、行政处罚、劳动卫生许可证管理、卫生培训、卫生监测、健康检查、职业病管理、报表和系统维护等功能模块,并考虑了与领导查询、大众语音查询、摸屏查询和Internet查询等系统的接口问题。
    于永中等(2000)进行了北京市劳动卫生与职业病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研究,该系统在Windows系统下,以兼容性和稳定性较好的SQL server数据库为基础,用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监测数据、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病个案报告卡为原始资料,逐级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可以直观地由统计图分析几年来的变化趋势,为制定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方针、政策及其他具体工作提供了快捷可靠的科学依据。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2)研制开发了“上海市职业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法定统计报表的自动生成、职业卫生基础资料的统计与表格生成、职业卫生相关信息的自由组合查询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者的个人信息查询等4大功能。
    珠海市卫生监督所(2003)应用Delphi6.0、Frontpage和ASP软件开发技术,建立了界面友好、交互性强、智能化的基于C/S结构的卫生监督信息平台和SQL Server数据库。该系统包含了职业病管理子系统,能够实现放射同位素许可申请、放射装置工作许可、职业病危项目申报等功能,为卫生监督部门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了信息化服务手段。
    辽宁省朝阳市卫生局(2003)采用Visual Foxpro6.0可视化数据库开发工具开发了“职业卫生与职业病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了法规性文件、数据编辑、系统设置、健康监护、职业病登记和数据处理等6个主控模块,以及尘肺病管理系统和职业病管理系统两个独立软件,方便了省、市级尘肺和其他职业病的分别管理。该系统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和接收各类职业卫生与职业病监督检测及发病数据,适用于省、市、县级职业卫生监督管理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
    2003年,卫生部组织开发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经过不断完善,该系统现已包含了疾病监测报告系统、重点控制疾病预警预报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艾滋病网络直报信息系统等16个子系统。职业病报告、有毒有害作业人员健康监护和作业场所监测报告等信息可通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系统”实现各地方疾控中心与中国疾控中心之间的传输。系统还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能够按疾病分类在地图上查询各地的职业病人数。

    天津市卫生防病中心(2004)研究开发了职业卫生计算机管理系统。该系统由预防性健康检查,作业环境有害因素检测定点分布,工业卫生档案,查询、分析和统计,编辑,以及系统维护6部分组成,便于建立企业动态档案,查询企业职业卫生信息,科学、系统地掌握某企业、某区域职业卫生基本情况,进而对职业危害建立动态分析评价系统,为职业病危害治理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3 职业卫生技术支撑系统

    1.3.1 专业数据库

    赵一归等(2000)设计开发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法规多媒体信息系统”,通过分类整理安全卫生法规及相关的图、文、音频信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它们编辑成一套图文声并茂、操作简便快捷的检索系统,既适用于协助企业进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也适合职工进行有关法律、法规的查询学习,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制管理水平。

    朱素蓉等(2000)广泛搜集上海市1952—1989年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监测资料,对行业、工种、职业危害因素进行编码后将信息输入计算机,建立了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资料库,为设计上海市工种暴露模式(JEM)提供了线索。

    1.3.2 职业卫生网站

    职业卫生网站是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建立了中国职业病网、中国职业安全网、中国煤炭职业安全卫生信息网、广州市职业卫生信息网等多个职业卫生相关网站。这些网站为广大的企业、就业人员提供了国内外各类职业卫生资讯,包括国内外工作动态,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卫生标准和技术规范,职业卫生知识,职业卫生技术机构,劳动防护,应急救援,职业卫生专家等信息,为职业卫生监管机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和职业卫生服务对象搭建了信息沟通及技术服务的支撑平台。

    1.4 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我国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应用现状的研究和分析,认为我国职业卫生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1)目前我国尚存在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建档率低、内容不全、形式各异和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数据资源残缺,直接影响了职业卫生信息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制约了我国职业卫生监管网络的建设和应用。

    2)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的应用范围还比较狭窄,大部分省、市地区尚未建立职业卫生信息系统,而且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计算机系统进行企业职业卫生档案的管理。

    3)现有的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彼此相互独立,尚未形成真正连接企业和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综合网络化的信息系统。

    4)各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结构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难以交换、共享,管理部门难以对来自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信息孤岛,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

    5)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的功能还比较简单,主要是用于职业危害申报、职业病报告或企业的职业卫生档案管理等,而应用先进的现代自动化监测、地理信息、职业危害评估、无线传输网络等技术,具有辅助决策支持功能的综合网络化信息系统尚属空白。

    2 我国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展望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方法和手段,将地理信息、自动监测、网络传输和辅助决策等技术应用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和开发分层次、多架构,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综合网络化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将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2.1 建立分层次的综合网络化信息系统

    职业卫生监管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用人单位和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以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相关信息为基础的软硬件一体化的网络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建设覆盖全国的职业卫生监管信息网,连接以国家监管部门为中心的广域网,以各省市为中心的城域网,以及用人单位的局域网或单机系统,实现用人单位和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部门之间信息数据的流通和反馈,从而为职业卫生监管搭建起快速、有效的管理平台。

    结合我国职业卫生监管的现状和信息化的需要,提出采用政府监管部门和用人单位两级软硬件系统,建立“国家监管部门-地方监管部门-用人单位”3层网络结构,系统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职业卫生监管信息系统结构图

    2.2 数据结构标准化研究

    对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基础数据结构进行标准化研究,整合不同地区、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信息资源,统一基础报表,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为全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资源共享和职业卫生监管奠定基础,同时为企业其他领域的信息系统提供标准接口,实现对其他信息系统的兼容。

    2.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广泛用于采集、管理、检索、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信息系统。

    随着以GIS为代表的空间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广泛地应用于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交通运输、城市规划、安全管理、公共卫生等领域。将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卫生领域,将职业危害相关信息与地理信息相结合,从而实现在地图数据上动态查询和显示各行政区域的职业危害信息,并依据各行政区域的职业危害的分布情况和历史曲线,分析职业危害的发展态势,预测未来职业病的发生情况,为职业危害的分类监管和重点监控,以及职业危害预警与应急响应提供辅助决策和技术支持。

    2.4 现代化监测技术应用

    将自动监测系统和无线传输网络应用于职业卫生领域,在作业场所安装自动监测系统(如毒物检测仪),由传感器测得的危害参数数据通过移动通信的GSM/GPRS技术实时、可靠、方便地传送到监控中心,并通过连接网络的服务器接收并输入职业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服务器,实现一点(中心站)对多点(各职业危害源传感器)的职业危害源状态参数实时监控,为企业职业危害预警与响应提供技术支撑。

    2.5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数据和数据库的急剧增长,仅仅靠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查询机制和统计分析方法将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迫切要求自动和智能地将处理的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数据挖掘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而产生并迅速发展起来的,它是用于开发信息资源的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技术。应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将对我国的职业卫生决策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2.6 联机分析处理(OLAP)技术研究与应用

    联机分析处理(OLAP,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是使分析人员、管理人员能够从多种角度对从原始数据中转化出来的、能够真正为用户所理解从而获得对数据的更深入了解的快速软件技术。OLAP作为一种多维查询和分析工具,是数据仓库功能的自然扩展,也是数据仓库中大容量数据得以有效利用的重要保障。随着职业卫生基础数据库的完善、数据仓库的建立,我国的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将逐渐提供多维数据分析功能。

    3 结论

    1)职业卫生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用人单位和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综合系统,为职业卫生管理服务,能有效地提高职业卫生管理的效率,突破时空的限制,使职业卫生监管工作在形式、内容和技术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

    2)信息技术在我国职业卫生领域得到初步应用,但应用范围较窄,真正连接企业和各级职业卫生监管部门的综合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尚属空白。

    3)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结合我国职业卫生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应用地理信息、自动监测、网络传输和辅助决策等技术,研究和开发分层次、多架构,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综合网络化职业卫生信息系统,对提高我国职业卫生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4)在加强职业卫生监管软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还应当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的建立、管理和利用。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促进职业卫生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为职业卫生的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信息来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