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2004~2007年某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状况调查与分析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3:05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某市卫生局从2003年至2007年10月,资质认证了34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这些机构虽然都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准入要求,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实际工作现状如何,是否适应社会对职业卫生服务的需要。为了从宏观上推动管理部门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与监督,准确判断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体制改革的成效,完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体系的布局;从微观上促进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自身管理,为引进竞争提供参考等,结合国家职业病防治创新体系建设和“人人享有基础职业卫生服务”等战略问题,我们对各机构取得资质以来的现有人、财、物等配置情况以及机构取得资质以来出具的技术报告进行调查与打分分析,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发展决策者、管理者制定有关政策,为优化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的配置等提供决策依据,合理引导和促进职业卫生技术工作的进步与发展。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颁布以来,某市卫生局资质认证了34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本文仅对32家机构进行分析,因1家机构属驻外省机构,1家机构2007年8月才获得资质;同时卫生部批准的甲级机构状况也不作分析。

    1.2 方法

    1.2.1 填写调查表各机构填写统一表格,主要内容包括:2007年3月时的单位基本信息和参与职业卫生服务人员的信息,如年龄、学历专业、从事工作时间等;机构的职业卫生服务设备一栏表;2006年1月1日到2006年12月31日机构完成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以下简称“检测”)报告目录;2004年1月1日到2007年3月31日机构完成的建设项目职业病评价(以下简称“评价”)报告目录。

    1.2.2 提交报告 各机构根据自己的资质范围提供2007年度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5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控制效果评价报告各2份。由培训合格的人员对各机构提供的报告对照报告质量检查表评分。

    1.2.3 制定报告质量检查表 根据报告质量要求制定报告质量检查表,包括检测报告50分、预评价报告50分、效果评价报告50分。

    1.2.4 报告打分及计算平均分 机构最终得分为各机构每类平均分之和。其中,检测报告每类平均分为5份报告各条目平均分;预评价与效果评价报告每类平均分为2份报告各条目的平均分。

    1.2.5 报告的监测 各机构出具技术报告的监测情况来自于2007年各区县卫生监督所的日常报告监测数据,由经过培训的监督人员通过对用人单位、机构的监督检查和报告的审核等方式抽取报告并按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进行评定。

    1.3 分级依据

    1.3.1 机构的行业分类 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行业特点分为疾控系统和非疾控系统两类。前者是指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简称CDC系统),后者指除以上机构以外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的机构(简称非CDC系统)。

    1.3.2 机构的地区分类 按机构所属地域特征分为市区机构(9个区)、郊区机构(12个区县)。

    1.3.3 相关专业的定义 机构的相关专业指预防医学、公共卫生、职业卫生、卫生工程、理化检验、放射卫生防护等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专业。

    1.3.4 退休人员的定义 退休返聘人员指男性>60岁和女性>55岁人员,在职人员指男性≤60岁,女性≤55岁人员。

    2 结果

    2.1 机构配置情况

    32家机构均有资质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简称“检测”),但有资质进行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简称“预评价”或“效果评价”)的机构只有22家。CDC系统有21家(评价18家)机构,非CDC系统有11家(评价4家)机构,比例为1.9:1(评价为4.5:1);郊区机构14家(评价12家),市区机构18家(评价10家),比例为1:1.2(评价为1:1.3)。

    2.1.1 人力资源 3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有从业人员516人。其中男性占56.2%,女性占43.8%;≤35岁人员156人,占30.2%;35~45岁人员194人,占37.6%;>45岁人员164人,占31.8%,其中退休返聘人员6.02%。56.6%的为相关专业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分别占23.8%、18.0%;大专及以上学历占81.6%(表1)。

    

    

    2.1.2 仪器设备 由表2可见,3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共有相关仪器设备2099件,平均每家单位约65.6件。校正用设备、称量用设备、采样用设备、样品处理设备、样品分析设备、放射测量设备分别为5.5%、4.0%、48.9%、6.9%、28.1%、6.7%。CDC系统和非CDC系统仪器设备相对较均匀,平均每家机构仪器设备数分别为66.3和64.3件;郊区机构较市区机构略高,平均每家分别为73和60件。

    2.1.3 工作量与能力 32家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004年1月1日到2007年3月31日完成评价报告1600份,平均72份;2006年1月1日到2006年12月31日完成检测报告4350份,平均140份,计量认证(CMA)以及国家实验室认可(CNAS)参数及年样品量见表3。

    

    2.2 机构出具的技术服务报告打分情况

    各机构检测报告总体合格率为47.95%。其中非CDC系统报告合格率高于CDC系统,市区机构合格率高于郊区机构。从得分内容分析,报告标识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得分率较高,结论和建议的得分率较低(表4)。

    

    各机构预评价报告总体合格率相对较高,其中非CDC系统报告合格率高于CDC系统,市区机构合格率高于郊区机构。从得分内容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与分析和附件的得分率较低(表5)。

    

    各机构效果评价报告总体合格率为87.00%。其中非CDC系统报告合格率高于CDC系统,市区机构合格率高于郊区机构。从得分内容分析,主要是附件不全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不够完整(表6)。

    

    另外,2007年某市卫生监督所组织各区县卫生监督所首次开展了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报告监查工作,在1年的试行期间,各区县卫生监督所通过监督用人单位、监督服务机构、卫生审核等途径,共监测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1380份,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438份(表7)。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的符合率低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

    

    3 讨论

    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质量的提高是推动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动力。有作者曾对某市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了定量评审评估,并初步建立了一套可行的评审评估体系[1]。这为了解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现状,为制订相关策略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本次调查发现某市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在人力、物力、能力方面参差不齐,学历分布与全国水平基本一致,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与全国水平基本相当;但初级职称人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

    据《某市卫生监督状况评估报告(2007)》(内部资料)统计,某市申报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郊区与市区比例约为10:1;而该市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郊区机构与市区机构比例为1:1.2(评价为1:1.3);同时各机构每年能完成检测等服务不足5000家,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不言而喻。因此,建议一方面充分挖掘各服务机构的潜能,另一方面适度批准增加服务机构的数量,尤其是郊区的机构。

    目前,某市各区县CDC均取得了职业卫生服务资质,人员配置也明显多于其他各省市机构[3]。要充分利用CDC系统技术优势,调动工作积极性,不断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4],使其能主导区域职业卫生技术服务工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履行法定职责提供有力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支撑。而非CDC系统技术力量较为薄弱,非相关专业工作人员所占比例过大,并大量返聘高级职称离退人员作为技术负责人。为此,应对取得资质的机构进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提醒注意自身人才梯队建设,保证技术负责人的工作时间。

    其次,评价报告评分相对较高,说明各机构对《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编制规范》理解与执行都比较到位,日常工作中也重视评价报告的质量,而且《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中规定了评价报告的专家审查制度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要求,对报告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但效果评价报告评分低于预评价报告,联系到检测报告评分不高,可能因为地方和卫生部均未出台检测报告的规范要求,而专家定的打分指标要求过严的原因。同时也可说明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是职业卫生工作的基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效果评价的质量,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有专家建议参照《检查机构认可的通用要求》(ISO17020)进行管理[5],我们认为报告是职业卫生服务的产品,报告的质量管理是职业卫生服务管理的切入口,建议管理部门应用信息系统的资源,对服务机构接受委托、现场调查、样品的采集和分析、报告的编制及出具的报告进行在线监控,从产品的质量管理逐步延伸到工作的全过程质量管理。

    另外,本次报告的打分,只针对各机构自送的报告,可能存在偏差,工作量和工作质量之间的矛盾也应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张蓓蕾,唐杰,高智群. 上海市职业卫生服务机构定量评审评估体系的研究[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06,23(3):238—242.

    [2]李涛,张敏,苏志,等. 我国职业卫生机构和队伍现状分析[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3,4(29):201—202.

    [3]陈俊,李志春,涂程. 成都市区县疾控中心职业卫生工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3(9):571—573.

    [4]赵伟民,杨四兵.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资质认证工作引发的思考[J]. 职业与健康,2006,22(21):1867—1868.

    [5]吴世达,高金平,张霞,等.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过程的质量控制[J]. 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5(1):60—62.

    信息来源: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9.9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