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构建视频显示终端(VDT)作业疲劳工间休息制度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2:17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摘要】 为了减少VDT(视频显示终端)作业对操作者健康的负面影响,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缓解或消除VDT作业的疲劳。通过多项VDT数据输入作业实验,依据作业者作业能力变动的规律性,对不同类型的VDT作业者可能需要设置不同的工间休息制度。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数据输入的工作主要是信息接受和信息输出,属于事务性脑力劳动。只要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就可以减少VDT对眼睛、骨骼及肌肉的疾患发生。
【关键词】 视频显示终端(VDT);作业疲劳;休息制度;累计损伤;工作环境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电子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日益普及,接触人员也随之增多。视频显示终端(Visual Display Terminal,VDT)已在众多领域中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运用VDT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工作和各种网络环境下的操作性工作。当需要成功完成任务时,工作负荷经常超过人们认知的负荷能力,所产生的疲劳累积不仅会导致工作绩效的下降,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让其疲劳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则会造成对人的身心健康损害。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缓解或消除VDT作业的疲劳[1]。
为了减少VDT作业对操作者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目前面对大量沉溺于网络环境中的青少年,合理VDT作业工间休息制度的完善迫在眉睫,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的VDT作业及相关行业的研究少之甚少,在VDT作业工间休息制度方面的研究更是基本为零[2]。
据PC World[美]报道,从1999年开始,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就致力于通过立法,使企业对其雇员的RSI(Repetitive Strain Injury,重复性力损伤)负责,企业有责任培训雇员正确姿势、使用改良设备和桌椅,实行科学合理的VDT工间休息制度[3]。尽量减少员工的VDT综合征发生,由于电脑的健康伤害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关注,到2002年以后,美国的RSI患者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也正在意识到维护员工上机健康对企业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加以预防[4]。
目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共建和谐社会,全社会及各相关部门都在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生活质量,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最大限度地消除VDT作业带来的危害。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VDT作业休息制度及相关预防理论依据,是目前科学工作者积极开展的重要课题[5]。
1 VDT作业现状及危害分析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代表数字技术的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由此操作视频显示终端人员日趋增加。VDT作业与传统的作业相比:它具有更加高效、准确、快速(人们在VDT上作校对工作的效率比在纸上作业快20%~30%)的特点[6]。美国劳工部报道,2000年美国在工作场所有1亿台VDT在使用,VDT在我国也已经得到普及[7]。越来越多的人员运用VDT从事比较复杂的脑力工作。据报道,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局(OSHA)的所有疾病中,重复性劳损在1992年占52%,到2000年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已达到67%。
VDT作业还引发精神疲劳和辐射等方面,国内学者曾用类似VDT脉冲磁场对小鼠做实验,结果如下:VDT脉冲磁场可增加化学致癌物的敏感性,而呈现微弱的致畸效应[8]。因此,VDT作业对女性,特别是在妊娠期女性,以及正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危害尤其严重。据近年美国旧金山学者对进行VDT作业研究的调查表明,每周工作20 h以上的孕妇,流产率比其他职业者高出1.8倍[9]。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表明,计算机工作人员视疲劳发生率为10%~40%,有的可达40%~92%,经常连续击键的微机操作人员,骨骼肌慢性损伤发生率达10%以上[10]。
VDT作业对人体的危害都属于职业致病范畴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类:
1)视疲劳:临床上分为两大类,即生理性视疲劳和病理性视疲劳。
2)颈、肩、腕等功能障碍:长期保持固定姿势作业,会使颈、肩、腕部症状逐渐加重,甚至可能诱发头痛等其他症状。
3)精神疲劳:在微机操作室内,长期固定姿势作业,会使人感到单调乏味,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长期如此会导致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4)妇科病症:女性VDT作业人员由于久坐机房,固定姿势的劳累,加上精神心理因素,常引起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症,有的孕妇甚至造成流产、早产。
5)青少年身心发育问题:据调查显示,800多名广州受访青少年每天平均上网时间超过3 h(主要是聊天)。由于青少年的社会经验少,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强,因此,长期沉溺于网络及其虚拟环境中,造成身体发育畸形,出现心理健康问题[11]。
这些问题的后果相当严重。适当工间休息是预防疲劳的重要措施,如何合理安排VDT作业者工作和休息时间,对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更加重视人才,实现以人为本,保障作业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构建合理VDT作业工间休息制度的实验过程
2.1 实验方法及分析理论
实验采用金山所使用的打字2006的正确选项(金山打字英文打字文章练习选项)方法。测试所需12人,他们年龄均(22±1)岁,智力正常,视力或矫正视力均在1.0以上,且以前没有操作过金山打字2006。将它们分为:Ⅰ组、Ⅱ组、Ⅲ组,每组4人,3名男性一名女性。测试时,3组同时开始测试且测试时间都为连续的,第一轮次测试的时间定为15 min,第二轮测试的时间为30 min,第三轮测试时间为60 min,间隔休息20 min。
实验程序如下:3组12名同学同时开始测试,实验室的温度为室温(20℃左右),光照正常(照亮度为300 LX左右),实验室内没有其他噪音。
实验测试要求:尽各自最快的速度,当看到电脑显示器上的英文字母,迅速地输入相应的字母,该软件会自动记录各个测试段的测试时间、输入速度和正确率。采用Cooper-Harper量表评分和自感用力度(Rating of Perceived Exerlion,RPE)评分方法进行评定。
2.2 测试实验数据及相关数据处理
实验测试按上述方法进行:3个不同时间段的输入速度、正确率、身体各部位的RPE评分依据Borg量表评分,实验相关数据及处理如表1~表5、图1~图3所示。
表1 试验时间为15 min,30 min,60 min时的相关数据及Cooper-Harper评分量表

表2 测试时间为15 min,30 min,60 min时输入速度与正确率及相关数据

表3 测试时间为15 min,30 min,60 min时Cooper-Harper量表评分相关数据

表4 15 min,30 min,60 min时被测试者的RPE评分表综合参数


2.3 实验数据分析
操作者为了达到操作的要求,必须付出一定的体力即操作力。操作力有一定的数值范围,可据此设计各种操作系统。人发挥操作力的大小取决于人的操作姿势、着力部位、力的作用方向和方法等。在长期从事某项作业时,不断重复某一作业姿势(施以相同的操作力),往往会导致部分肌肉损伤,故要分析研究累计疲劳损伤疾病(VDT综合征)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从人因工程学的角度来看,产生原因主要有受力、重复、姿势、休息等体力负荷因素,另外还有时间、信息处理强度等脑力负荷因素。
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60 min输入作业(VDT作业)对作业者从生理和主观评估对机体有一定的影响(见表1,表2,表5)。采用的测试方法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输入任务的脑力负荷信息,可作为脑力负荷评价的指标。
疲劳的产生和累积不仅会导致工作绩效的下降见(见表2,表3,表4),还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而且如果不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范,而让疲劳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则将使VDT作业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并且工作效率也会降低。在此次试验中,随着阅读时间的增加,Cooper-Harper量表评分分值(见表1)、RPE评分(见表3)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彼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60 min内,随着时间的增加,作业者主观所感受到的作业难度和身体各个部位主观感受到的疲劳感无明显差异,但有增加的趋势见(见图1、图2、图3)。还可通过对任务绩效的测量来评估作业难度及作业效率。此次试验,随着输入时间的增加,3组输入的正确率、阅读速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见(见表1、表2、表3),但彼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60 min阅读与15 min相比,输入效率下降。故VDT作业在60 min前应该安排休息。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减轻、缓解或消除VDT作业的疲劳。
根据人因工程学和工效学的相关理论,VDT作业者每连续工作50~60 min就应该休息5~10 min。提高自身的自律性,预防疲劳的过度积累和过劳。脑力劳动的工问休息总体上的工效学原则在于设置多次,短时间休息;工间休息时间的长短和次数,视劳动强度、工作性质和作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确定;脑力劳动等精神紧张的作业,休息次数也要适当多些。

3 结合工作环境及实验数据构建合理VDT工间休息制度
针对上面提到的目前VDT作业存在的不利作业者的因素,根据不同种特殊环境和特殊人群,结合人因工程的研究理论和实验研究数据,科学合理地构建VDT作业工间休息制度。
3.1 噪声作业
在有噪声时人们往往会变得更加自负和“漏斗效应”。例如:在高水平的噪声情况下,人们会对自己对显示屏上出现的信号的反应更加自信;在高噪声条件下比在安静条件下,更容易发现信号,其原因是在安静的条件下人们有时会对“确实没有发生信号”发生怀疑。在高噪声的条件下,人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任务的最重要方面或最可能发生的来源,而忽略了相关的任务信息,降低了绩效,被称为对任务注意力的“漏斗效应”。它解释了噪声能提高最简单的、习惯性的任务绩效的原因。
工业企业的生产车问和作业场所的工作地点的噪声标准为80 dB(A),现有工业企业经过努力暂时达不到标准时可以适当放宽,但不得超过90 dB。目前VDT作业的环境噪声等级基本上都能达到90 dB以下,再高就应该戴上保护设备作业。故噪音作业的工间休息制度如下:连续作业1 h就应当休息8~10 min,到比较安静的地方放松放松,以缓解作业听力和其他方面的压力,避免自负和“漏斗效应”。
3.2 生产性粉尘的作业
由于现在接触粉尘的作业多配有口罩等防护设备,故这类作业中的VDT操作者每连续1h就应当休息5~7 min,并在休息时用水清洗鼻孔、脸部以保证作业的安全性。
3.3 高温作业
在高温下(32~55℃),长期的热暴露和/或体力劳动可能引起中暑、热痉挛或热衰竭。因此,在高温环境下的VDT作业者应当连续作业60 min休息9~10 min,休息时应当补充适当的盐水。
3.4 办公室VDT工作人员
办公室VDT作业人员,由于作业任务的繁多,有时不得不连续工作3~5 h,根据此次实验结果分析及工效学在作业时间与休息上的科学理论,VDT作业连续50~60min就需要休息5~10 min,这样才能达到劳逸结合,既降低了VDT综合症发生的概率,又提高了工作效率。所以,办公室VDT工作人员连续作业1 h应休息5 min(因为办公室环境相对来说比较好,故只需要5 min左右来放松放松,缓解作业疲劳)。
3.5 娱乐场所VDT作业人员
娱乐场所诸如:网吧,游戏厅等。由于操作者90%的注意力被集中在显示器上,眼睛、手指和手背的负担极速增加,但网络游戏及相关项目的诱惑,使不少人在网吧、游戏厅一呆就是5~8 h,高校学生平均上网时间超过5 h(主要是玩网络游戏和聊天)。进入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人一般不会中间休息,放松,故这类人群应该玩1 h就休息10 min(因为这类作业耗费体力和脑力是最多的)。由于有相当一部分的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和是非观还没有正确的树立,外界的干扰诱惑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不良爱好,故还应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对他们进行培养和辅导,使他们不但有科学的作业习惯,同时还要有上进平和的健康心态。
4 结论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国内外相关调查报告的研讨,结合视频显示终端作业条件的实际,笔者有以下4点结论:
1)VDT作业应以60 min为休息最佳时间段。
2)应根据不同工作环境,结合人因工程学原理及必要的人体生理健康保护,构建最佳工间休息时间。
3)应结合心理卫生辅导,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和上进平和的健康心态,解决目前普遍关注的青少年网络安全问题。
只要合理地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以及设计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保持健康的心态,就可以减少VDT工作者劳动疾患的发生,保持安全舒适健康卫生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1]顾力刚,郭宏伟.VDT电磁辐射对作业者健康的影响[J]. 职业与健康,2008,24(17):1829-1831
[2]彭晓武,王正伦,杨磊. VDT阅读作业脑力负荷的评价[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06,32(6):321-324
[3]Grajewski B,Schnorr TM,Reefhuis J,at al. Work with video display terminals and the risk of reduced birthweight and preterm birth[J]. American Journal Industrial Medicine,1997,32(6):681-688
[4]顾力刚. VDT作业对局部骨骼肌影响的研究进展[J]. 人类工效学,2006,12(3):50-52
[5]朱光华,姜允申,曹钧等. VDT作业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调查分析[J]. 职业医学,1998,25(3):21-23
[6]许坚锋. VDT作业的职业危害调查分析[J]. 职业医学,1998,25(3):53-54
[7]Grace P.Y. Szeto,Leon Straker and Sally Raine. A field comparison of neck and shoulder postums in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e office workers [J]. Applied Ergonomics,2002,33(1):75-84
[8]松重,柯敏. VDT作业者视疲劳的临床观察与分析[J]. 国际眼科杂志,2006,6(5):1192-1193
[9]三浦正悦. VDTかうの電磁界の健康影響[J]. 衛生學雑志,2001,43(3):A35-A38
[10]王兵,陈泓,金书香. 视屏作业人员慢性肌肉骨骼损伤的调查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4):25-27
[11]张进,刘墉,李志民. 视屏显示终端对精神心理和神经行为的影[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3,3(2):47-51
信息来源: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04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