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

发表日期:2011-05-04 09:12:03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生产性毒物及其危害<?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基本概念


    (1)毒物  凡少量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破坏正常生理功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长期病理状态的物质称为毒物。


    (2)生产性毒物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常会生产或使用化学物质,它们发散并存在于工作环境空气中,对劳动者健康产生危害,这些化学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3)中毒  毒物侵入机体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4)毒物的毒性  指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


    毒性大小可以用引起某种毒性反应的剂量来表示。毒物剂量越小,表明该毒物的毒性越大0例如,60mg的氯化钠一次进入人体,对健康无损害;60mg的氰化钠一次进入人体,就有致人死亡的危险。这表明,氯化钠的毒性很小,氰化钠的毒性很大。化学物质的危害程度分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个级别。


    (5)毒物的危害性  指毒物产生危害的可能性。


    毒物的危害性,不仅取决于毒物的毒性,还受生产条件、劳动者个人等因素影响。因此,毒性大的物质不一定危害性大;毒性与危害性不能划等号。例如,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本身无毒,一般不产生危害性。但是,当它在空气中含量高时,使空气中的氧含量减少,吸入者便发生窒息,严重时导致死亡。石油化工行业,用氮气的机会很多,稍有不慎,就有发生氮气窒息的危险,。危害性很大。


  2.影响毒物毒性作用的因素


  (1)化学结构  毒物的化学结构对其毒性有直接影响。具有不饱和键或游离键的低价化合物较高价化合物毒性大,如C0>C02,三价砷>五价砷,乙炔>乙烯>乙烷。脂肪烃的毒性通常随分子中碳原子数增加而加强,但到一定程度后,由于水溶性降低,作用又趋减弱。在各类有机非电解质之间,其毒性大小依次为芳烃>>>环烃>脂肪烃。同类有机化合物中卤族元素取代氢时,毒性增加。


  (2)物理特性  毒物的溶解、分解度、挥发性等与毒物的毒性作用有密切关系。毒物在水中溶解度越大,其毒性越大;分解度越大,不仅化学活性增加,而且易进到呼吸道的深层部位而增加毒性作用;挥发性越大,危害性越大。一般,毒物沸点与空气中毒物浓度和危害程度成反比。


  (3)毒物剂量  毒物进人人体内需要达到一定剂量才会引起中毒。在生产条件下,与毒物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密切关系。


  (4)毒物联合作用  在生产环境中,毒物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毒物共存,同时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可表现为:相加作用、相乘作用、拮抗作用。


  (5)生产环境与劳动条件  生产环境的温度、湿度、气压、气流等能影响毒物的毒性作用。高温可促进毒物挥发,增加人体吸收毒物的速度;湿度可促使某些毒物如氯化氢、氟化氢的毒性增加;高气压可使毒物在体液中的溶解度增加;劳动强度增大时人体对毒物更敏感,或吸收量加大。


    (6)个体状态  接触同一剂量的毒物,不同个体所出现的反应不同。引起这种差异的个体因素包括健康状况、年龄、性别、营养、生活习惯和对毒物的敏感性等。一般,未成年人和妇女生理变动期(经期、孕期、哺乳期)对某些毒物敏感性较高。烟酒嗜好往往增加毒物的毒性作用。


    3.毒物作用于人体的危害表现


    (1)局部刺激和腐蚀  例如,人接触氨气、氯气、二氧化硫等,可出现流泪、睁不开眼、鼻痒、鼻塞、咽干、咽痛等表现,这是因为这些气体有刺激性,严重时可出现剧烈咳嗽、痰中带血、胸闷、胸疼。高浓度的氨、硫酸、盐酸、氢氧化钠等酸碱物质,还可腐蚀皮肤、黏膜,引起化学灼伤。


    (2)中毒  例如长期吸人汞蒸气,可出现头痛、头晕、乏力、倦怠、情绪不稳等全身症状,还可有流涎、口腔溃疡、手颤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可有尿汞高,这一切综合到一个人身上,就构成了汞中毒。中毒有急性、慢性之分,也可能以身体某个脏器损害为主,表现多种多样。


    此外,有的化学物质长期接触后,会造成女工自然流产、子代畸形;有的会增加群体肿瘤的发病率;有的改变免疫功能等。


    ()职业中毒


    1.定义


    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例如,一个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大量氯气泄漏,而又因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的个人防护,吸人高浓度氯气,产生胸闷、憋气、剧烈的咳嗽和痰中带血,这就构成了氯气中毒。由于它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与所从事的作业密切相关,所以称之为职业中毒。当然,职业中毒并不都是急性中毒,还有慢性中毒;也不都是经呼吸道吸入引起,还可经皮肤吸收。接触工业毒物,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实验室检查体内毒物或其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这种状态成为带毒状态,如铅吸收。总之,职业中毒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2.生产性毒物存在方式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其形态可以固体、液体、气体存在于生产环境中。各种毒物由于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不同,以及职业活动条件的不同,在工作场所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是不一样的。


    3.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的途径


    (1)吸人  呈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状态的毒物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进入呼吸道的毒物,可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大循环,其毒作用大,发生快。许多职业危害都是由此途径进入人体的。


    (2)经皮  在劳动中经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也较常见。经皮吸收有两种,经表皮或经过汗腺、毛囊等。进入后直接进入血循环。


    (3)食入  较少见,可为误食,或吞人。氰化物可在El腔中经黏膜吸收。


    4.职业中毒类型


    侵入人体的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1)急性中毒  由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多数生产事故是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2)慢性中毒  长期小量毒物进入机体所致。绝大多数是由蓄积作用的毒物引起的。


    (3)亚急性中毒  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毒物进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5.职业接触生产性毒物机会


    (1)正常生产过程  在有毒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很多生产工序和操作岗位可接触到毒物。如到装置内取样,样品可挥发溢出。在罐顶检测储罐储存量、进入装置设备巡检、清釜清罐、加料、包装、储运和对原材料、半成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分析时均可接触到有关的化学毒物。装置排污、污水处理和设备泄漏等使毒物接触机会更多。


    (2)检修与抢修  石油化工工艺设备复杂,需要定期进行检修,发生事故时需要立即进行抢修。进人塔、釜、罐检修前应对设备进行吹扫置换,排出有害气体。


    (3)意外事故  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因素多的特点,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往往造成大量毒物泄漏。


  6.职业中毒原因


  (1)常见职业中毒原因  引起急性中毒原因很多,据有关部门统计分析,主要原因是违反操作规程、设备事故以及缺少必要的职业卫生防护知识,其中以违反操作规程引起的急性中毒最多见,约占70%。①违反操作规程。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操作者责任心不强、劳动纪律松懈、思想麻痹、注意力不集中,素质低等因素,造成违反操作规程和误操作,导致急性职业中毒的发生。②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防止中毒事故、保障安全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检查督促贯彻执行不力、防毒措施不落实等往往是急性中毒发生的重要原因。③设备事故。石油化工设备易腐蚀老化,如管理维护保养不善,可发生设备损坏事故,如泵、阀门、管道破裂造成毒物泄漏,引起急性中毒。④“三废”处理。“三废’’处理不当或未经处理任意排放。⑤防护设备。防护设备失效,防护用品使用不当。⑥教育。缺乏防毒和自救互救的卫生科普知识教育,使本来可以避免的中毒事故得以发生。


  (2)慢性职业中毒原因  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尤其是作业环境中有毒物质浓度经常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或吸人的毒物具有蓄积毒性时,可发生慢性中毒。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生产设备密闭性差。由于设备陈IH、腐蚀、工艺设计不合理等原因,造成有毒物质跑、冒、滴、漏,作业环境有毒物质浓度往往超过国家卫生标准。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差。有毒作业岗位缺少排毒通风设施,或其效果不佳、闲置不用,使作业环境毒物浓度增高。个人防护用品不良。有毒作业岗位缺少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或未按规定佩戴使用。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如不按规定洗澡、更衣,在生产岗位上进食、吸烟等。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