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物理性质对毒性的影响

发表日期:2011-05-04 09:09:19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除化学结构外,物质的物理性质对毒性也有相当大的影响。物质的溶解性、挥发性以及分散度对毒性作用都有较大的影响。


  (1)溶解性


  毒性物质的溶解性越大,侵入人体并被人体组织或体液吸收的可能性就越大。如硫化砷由于溶解度较低,所以毒性较轻。氯、二氧化硫较易溶于水,能够迅速引起眼结膜和上呼吸道黏膜的损害。而光气、氮的氨化物水溶性较差,常需要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才引起呼吸道深部的病变。氧化铅比其他铅化合物易溶于血清,更容易中毒。汞盐类比金属汞在胃肠道易被吸收。


  对于不溶于水的毒性物质,有可能溶解于脂肪和类脂质中,它们虽不溶于血液,但可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类脂质结合,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麻醉作用,如苯、甲苯等。四乙基铅等脂溶性物质易渗透至含类脂质丰富的神经组织,从而引起神经组织的病变。


  (2)挥发性


  毒性物质在空气中的浓度与其挥发性有直接关系。物质的挥发性越大,在空气中的浓度就越大。物质的挥发性与物质本身的熔点、沸点和蒸气压有关。如溴甲烷的沸点较低,为4.6℃,在常温下极易挥发,故易引起生产性中毒。相反,乙二醇挥发性很小,则很少发生生产性中毒。所以,有些物质本来毒性很大,但挥发性很小,实际上并不怎么危险;反之,有些物质本来毒性不大,但挥发性很大,也就具有较大危险。


  (3)分散度


  粉尘和烟尘颗粒的分散度越大,就越容易被吸入。在金属熔融时产生高度分散性的粉尘,发生吸入中毒就是明显的例子,如氧化锌、铜、镍等的粉尘中毒。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