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从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心理及其他意外伤害等方面探讨了职业性危害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影响及所能采取的各种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职业性危害;健康影响;手术室;护士;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各种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手术适应证不断扩大,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也在不断增加。紧张的节奏,无规律的生活,直接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开放性伤口接触等都给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但很多护士自身对职业中的危害及潜在的危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手术室护士应充分了解本职业所存在着的及潜在的危害因素,增强自我防护意识以维护自身的身心健康。
1 职业性危害
1.1 物理性危害
1.1.1 辐射危害 长期受术中X线摄片及C型臂透视下手术的辐射危害,长期小剂量地接受辐射,不仅会导致恶性肿瘤,而且会影响女性的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等[1]。紫外线则会对视网膜产生损害。
1.1.2 噪声危害 手术室机器设备(如空调、麻醉机、吸引器、高频电刀等)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对人体听觉、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人的情绪都有一定的影响。
1.2 化学性危害 戊二醛、甲醛等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神经有一定的损害,戊二醛会导致皮炎、过敏、结膜炎、鼻炎等,甲醛会致敏、诱变及致癌。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及染色体异常。电刀、电凝产生烟雾,关节置换中使用骨水泥的异味等均对人体的心理、生理有一定的危害。长期吸入微量的麻醉废气,会影响肝、肾功能,并会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并可能导致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形。
1.3 生物性危害 针刺伤、刀刺伤等损伤与感染HBV、HCV、HIV等有密切关系。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播[2]。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液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艾滋病(AIDS)0.2%~0.5%。乙肝的致病性最强,一般0.004 μ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3]。
1.4 社会心理性危害 精神长期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经常连续性工作、长时间空腹、饮食不规律等都会导致易患溃疡病、偏头痛。长时间站立会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痛。长时间弊尿及禁水可能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各种创面、坏死组织、恶性肿瘤等刺激导致不良心理状态,引起焦虑、烦躁、心理疲劳等。
1.5 其他意外伤害 手术中使用许多电器,如:电刀、麻醉机、显微镜、无影灯、电钻等可能因为短路、漏电等发生意外事故。
2 防护对策
2.1 物理因素防护
2.1.1 辐射防护 C型臂由专人操作,尽量减少或尽量回避辐射,使用时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患者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参加人员进行登记,次数均摊,避免身体短期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合理排班,避免孕妇接触辐射危害。
2.1.2 噪音防护 工作时动作宜轻柔,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开关门轻。尽量减少噪音,尽量使用噪音小的仪器。
2.2 化学因素防护 废除甲醛消毒柜,空气消毒时避免人员出入,注意通风换气,减少呼吸道刺激。完善排污系统。使用电刀电凝时及时吸尽烟雾。吸入性麻醉药现配现用。工作中严格掌握化学消毒剂有效浓度,戴好口罩、帽子、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好防护眼镜,避免直接接触。用甲醛固定标本时必须戴防护手套,注意避免打翻。
2.3 生物因素防护 建立术前病毒检测体系,了解病史,做好预防工作。澳抗阳性及感染性手术应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门口有“隔离手术”标志,以示他人。与手术无关人员不要入内,一般拒绝参观。巡回人员穿隔离衣、戴手套、鞋套。进入手术间后不得随意出入。术后手术器械、敷料、手术间内物品、地面、空气均应进行处理,可用过氧乙酸擦拭、浸泡,废弃物送焚烧炉烧毁,手术人员出手术间时脱隔离衣、帽、鞋、口罩后方可离去,避免造成交叉感染。急诊手术未来得及病毒检测的按阳性处理。尽量避免刺伤,避免回套针帽,用弯盘传递利器,清洗器械时注意先处理针头、刀片。如有损伤,立即脱掉手套,挤出血液,伤口用安尔碘消毒,同时报告伤情,作出相应处理。在美国《关于接触血源性传播病原体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实施后,美国针刺伤害事件从1996年的100万件/年下降到了2000年的38.5万件/年。
2.4 社会心理因素防护 调节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保持良好工作姿势,长时间连续手术时下肢适当原地活动,时间超过6~8 h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更换洗手护士。手术后适当按摩肢体,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定期体检,合理营养。
2.5 意外伤害防护 工作中掌握安全用电常识,防止电击伤。仪器如有故障及时送检维修,防止漏电。
职业安全是近年来较关注的话题,我们医护人员需要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高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1 杨玉莲(摘译).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9):434.
2 殷小基.医院职业性锐器伤害监测和处理.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2,1(1):33.
3 王英姿.浅谈手术室护士的损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1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