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职业危害

辐射的危害和辐射防护

发表日期:2011-05-04 09:06:36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1.辐射的危害


  辐射根据其产生的原理一般分为放射性辐射(亦称为核辐射)和电磁辐射两类。


  (1)放射辐射的危害


  造血器官操作,消化系统损伤型,中枢神经损伤型。还可以造成恶性肿瘤、白血病、白内障等。放射性辐射还会产生遗传效应,影响受辐射者后代。


  (2)电磁辐射的危害


  电磁辐射是非电离辐射,机体在射频电磁场的作用下,能吸收一定的辐射能量,发生生物学作用,主要是热作用,使人体组织升温,从而受到破坏或损伤。


  在中、短波组织升温作用下,可引起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障碍和以交感神经疲乏紧张为主的植物神经失调,出现神经衰弱症状。


  2.辐射防护


  (1)放射性物质表面去污


  ①去除污染的一般原则
  去污工作必须做得恰当,否则会扩大污染。去污时应遵守下述一般原则:
  a.要选择合理的去污方法,一般的去污方法有浸泡、冲刷、淋洗和擦洗等,它们均可在常温下进行。
  b.要尽早去污。
  c.在去污过程中要防止交叉和扩大污染。去污程序一般应由污染较弱处开始,逐渐向污染较强处伸展,有时为了降低照射或减少污染的扩散,首先应对污染最强处做一次粗略的去污。
  d.要配制合适的去污试剂。
  e.去污时要作好安全防护。去除大面积污染时,应划出“禁区”,严禁任何人随意出入。


  ②体表去污
  对体表去污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洗涤剂,不能采用有机溶剂(乙醚、氯仿和三氯乙烯等)和能够促进皮肤吸收放射性物质的酸碱溶液,角质深解剂及热水等。一般可用软毛刷刷洗,操作要轻柔,防止损伤皮肤。


  (2)防护外照射


  外照射是指放射源在人体外,射线对人体产生的照射。外照身防护法通常用三种:时间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


  ①时间防护
  时间防护就是以减少工作人员受照射的时间为手段的一种防护方法。减少受照时间的方法有:提高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采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②距离护护
  使用一定长度的操作工具,如长柄工具。当然,长柄操作总是不能像用手直接操作那样自如。为使操作准确无误,又能尽量缩短操作时间,这些工具的柄也不能过长。使用这些工具前,应进行适当的训练后才能正式操作。


  ③屏蔽防护
  选择屏蔽材料和它的厚度决定于辐射物类型、源的放射性活动及屏蔽外面允许的剂量率。对β射线,必须先用轻材料,然后视情况再附加重物质防护。γ射线的穿透能力极强,对γ射线的屏蔽要采用重物质,如铅、铁、普通混凝土等。对中子屏蔽经常使用多层防护层,例如用线、铅慢化中子,用石蜡水进一步慢化中子,也可以使用聚乙烯材料。对Y射线较强的中子源,还可采用混凝土进行防护。


  (3)防护电磁辐射


  ①微波辐射的防护
  建造金属屏蔽室防止漏或微波辐射;加大场源程序与工作人员之间的距离。在微波辐射设备制成之后,应进行漏能测定,对于漏能主要部位,制造者应设置明显的警告标记;在工业微波设备上应装有联锁装置,以便在打开设备门时,立即切断微波管电源;在辐射源与防护对象之间装置活动的屏蔽吸收挡板,设备加屏蔽罩等。


  ②高频辐射的屏蔽防护
  所谓屏蔽就是采用一切技术手段,将高频电磁辐身的作用与影响局限在指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电磁屏蔽分为两大类:
  a.主动场屏蔽
  将高频电磁场的作用限定在某个范围这内,使其不对限定范围之外的任何生物机体或仪器设备发生影响,这种屏蔽称为主动场屏蔽。
  b.被动场屏蔽
  屏蔽体用来防止外部场源对内部的影响。在某指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的空间构成干扰和污染,即外部场源不对指定范围之内的机体或仪器设备发生作用。这种屏蔽场源位于屏蔽体之外。其特点是屏蔽体与场源间距很大,屏蔽体可以不接地。


  ③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
  a.个人防护用具主要包括微波防护服、防护面具科防护眼镜等。
  b.微波防护服是根据屏蔽或吸收原理制成的。目前,常用的有金属丝布、金属喷涂布等屏蔽防护服。
  c.防护眼镜的基本材料是金属网或镀金膜玻璃。其基本要求是透视度要足够高,不影响视线,屏蔽效果好,重量轻,使用方便。

相关推荐:

职业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劳保用品管理确保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