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氨气)的应用在工业生产中很广泛,涉及石油精炼、氮肥、合成纤维、鞣皮、人造冰、油漆、塑料、树脂、染料、医药以及氰化物、有机腈等制造和用于金属热处理等,又是食品、副食品等冷库的冷冻剂。因此,了解氨气的中毒预防和急救治疗,做好个人的防护,非常重要。
氨的特性
氨(氨气),分子式NH3,分子量17.03,为无色具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成为氨水(又称氢氧化铵),呈弱碱性,1%水溶液PH值11.7,28%水溶液称强氨水,氨气与空气混合时具爆炸性,爆炸极限为15.5——27%。常温下可加压成液氨。
氨是一种碱性物质,它对接触的皮肤组织有腐蚀和刺激作用。可以吸收皮肤组织中的水分,使组织蛋白变性,并使组织脂肪皂化,破坏细胞膜结构。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密封状态的氨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氨的溶解度极高,主要对眼和呼吸道有强烈的刺激与腐蚀作用,浓度过高时可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引起痉挛;亦可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引起心搏和呼吸停止。
由于氨的水溶性强,分子量小,扩散速度快,所以它能迅速渗透到组织内,使组织蛋白变性,细胞结构破坏,造成组织溶解性坏死。氨还能损伤肺泡组织,产生大量分泌物,可影响氧气的吸入和弥散,造成呼吸功能障碍,出现低氧血症,形成ARDS、心肌缺氧。氨气对神经系统的作用开始为兴奋,随后惊厥,继而嗜睡,甚至昏迷。高浓度氨亦可通过神经反射作用致心跳、呼吸骤停,误服者,可经胃肠道吸收中毒并造成消化道黏膜灼伤、出血、穿孔。
成人在氨气浓度为553 mg/m3的环境中吸入半小时,即会有剧烈的刺激症状,仅可耐受1.25分钟;若增为700 mg/m3,会立即剧咳;浓度升至1750~4500 mg/m3可危及生命;如再进一步升高达4500 mg/m3以上,可立即死亡。氨和氨水均可引起眼的碱灼伤,氨水对皮肤与消化道均有碱灼伤和腐蚀作用。
中毒表现
轻度氨气中毒:有口、鼻辛辣感,流泪,咽喉疼痛,咳嗽,喉声嘶哑及轻度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体检可见眼及咽部充血、水肿,肺有干性啰音。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强及(或)边缘模糊,符合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症状。血气分析,在呼吸空气时,动脉氧分压可低于预计值1.33~2.67 kPa(10~20 mmHg)。
中度中毒:头晕、头痛、乏力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加重,并可有恶心呕吐,剧烈咳嗽,喉声嘶哑,有时发生喉头痉挛致声门狭窄,痰中有时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呼吸频速,轻度发绀。肺部有干湿啰音。胸片肺纹理增强,边缘模糊呈网状影,肺野透光度降低及(或)有散在斑片状影。血气分析在吸入50%以下低浓度氧时,可维持动脉血氧分压大于8 kPa(60 mmHg)。
重度中毒:剧烈咳嗽,常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痰,胸闷、气急、心悸、脉速、发绀和呼吸困难明显,并有烦躁、痉挛或昏迷,恶心、呕吐频繁,呼吸窘迫,两肺满布干湿啰音。胸片两肺野有边缘模糊的斑片影、云絮状影,并可相互融合成大片蝶状影或出现“白肺征”。血气分析在吸入50%以上高浓度氧的情况下,动脉血氧分压仍低于8 kPa,部分患者可发展为ARDS或并发气胸、纵隔气肿,心、肝、肾等实质损害。
若呼吸系统损害虽属中度中毒改变,但如伴有严重喉头水肿或支气管黏膜脱落引起窒息,或并发较严重的气胸及(或)纵隔气肿,或出现明显的心、肝、肾损害,则应列为严重中毒。
其它:高浓度氨气和氨水溅入眼内,可使眼结膜水肿,角膜溃疡,虹膜炎,晶状体混浊,甚至引起角膜穿孔,患者有羞光、流泪、眼痛及视力障碍,重者引起失明。
氨水和高浓度氨气污染皮肤,引起局部碱灼伤,发生充血、水肿和糜烂,开始局部为白色,其后转为红色或棕色,再后则形成溃疡创面和糜烂。碱灼伤所形成的皂化脂肪或碱性蛋白质为可溶性,可使组织继续损伤破坏,且易发生继发感染;严重大面积病例易引发休克和败血症。经口误服氢氧化铵,可引起口腔及消化道腐蚀和烧灼,口腔及咽部黏膜面变白易脱落,其下则红肿,食管和胃亦可有类似损伤,并可有溃疡形成。患者口咽剧烈疼痛,中上腹或腹绞痛,并可有血性呕吐物或血便。
急救处理
若发生泄漏,迅速将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150 m,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以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施。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熄灭氨气引发的火灾,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过程中如果发现中毒者,迅速将患者移至空气新鲜处,合理吸氧,解除支气管痉挛,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立即用2%硼酸液或清水彻底冲洗污染的眼或皮肤;为防治肺水肿应卧床休息,保持安静,根据病情及早、足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在病程中应严密观察以防病情反复,注意窒息或气胸发生,预防继发感染,有严重喉头水肿及窒息预兆者宜及早施行气管切开,对危重病员应进行血气监护。此外注意眼、皮肤灼伤的治疗。
若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清水彻底冲洗。就医。
若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防护在先
操作过程中,要严加密闭,防止跑、冒、滴、漏。液氨管道、阀门等应经常检修,移液胶管应定期做耐压试验,老化者及时更换,应有严格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此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使用防爆型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酸类、卤素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重点企业应编制防治氨中毒事故的应急救援预案并组织演练,作业环境定期测定氨浓度,对工作人员执行定期体检制度。明显的呼吸系统疾病、肝、肾疾病、心血管疾病均列为职业禁忌症。
氨(氨气)适宜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在铁路运输时限使用耐压液化气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酸类、卤素、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如若废弃,应先用水稀释,再加盐酸中和,然后放入废水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