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 按照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如何对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类?
标准答案:
按照导致事故、危害的直接原因,危险、危害因素分为6类:
l.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2.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
3.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
4.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
5.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
6.其他危险、害因素。
2、 蒸汽锅炉最大的危险是锅炉爆炸,在蒸汽锅炉设计阶段所应采取的事故预防对策措施有那些?
标准答案:
按事故预防对策等级顺序的要求,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①消除危险、危害因素;
②预防危险、危害发生;
③减弱危害能量;
④隔离危险源;
⑤连锁保护;
⑥警告处于危险的人员。
在蒸汽锅炉设计阶段,为防止出现蒸汽压力超出锅炉设计压力,而设置的安全附件有安全阀、压力表等;为防止出现缺水或满水事故,而设置水位计、高低水位报警器和低水位连锁保护装置;为防止锅水结垢,而设置排污阀或放水装置,以及锅水软化装置;设置隔离控制室是对粉尘、噪声、高温等危害的隔离。
3、 某机械加工企业主要危险、危害因素分析
某机械加工企业,主要生产设备为金属切削机床:车床、铣床、磨床、钻床、冲床、剪床等,同时,车间还安装了3t桥式起重机,配备了2辆叉车。根据该公司近几年的事故统计资料,大部分事故为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其中2003年内发生冲床断指的事故共有14起。
问题:
1.简述在金属切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
2.为杜绝或减少冲床事故的发生,应该采取哪些有效的安全对策措施。
3.简述防止触电的安全对策措施。
标准答案:
1.参考答案:金属切削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危险、危害因素有:
(1)机械伤害。由于机械设备旋转部位(齿轮、联轴节、工具、工件等)无防护设施或防护装置失效,人员操作失误或操作不当等可能导致发生咬、绞、切等伤害;由于机械设备防护不到位,工件装夹不牢固,操作失误等造成工件、工具或零部件飞出伤人;机械设备之间的距离或设备活动机件与墙、柱的距离过小,活动机件运动时造成人员挤伤;切削加工时长屑未断屑或短屑防护不当造成割伤或崩伤;冲剪压作业时由于防护装置失灵、人手误入冲剪压区等造成伤手事故;机械设备上的尖角、锐边等可能引起划伤;检修过程中防护措施不到位,人员配合失误,未佩戴合适的防护用品等,都有可能导致机械伤害和物体打击。
(2)触电。由于设备漏电、未采取必要的安全技术措施(如保护接零、漏电保护、安全电压、等电位联结等),或安全措施失效;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或违章作业等可能导致人员触电。
(3)起重伤害。由于起重设备质量缺陷、安全装置失灵、操作失误、管理缺陷等因素均可发生起重机械伤害事故。
(4)火灾。机械设备使用的润滑油属于易燃物品,在有外界火源作用下可能引起火灾。由于电气设备故障、电线绝缘老化、电气设备检查维护不到位等还可能引起电气火灾。
(5)车辆伤害。
(6)噪声。
(7)振动。
(8)高处坠落。
2.参考答案:为杜绝或减少冲床事故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安全对策措施:
(1)应选择本质安全性能好的冲压设备。
(2)在冲压设备上安装安全防护装置:如固定栅栏式或活动栅栏式防护罩,双手按钮式或双手柄式操作的安全装置,光线式、感应式等安全防护装置,安全连锁装置等。
(3)工模具选用、安装合适,防止其飞出伤人。
(4)冲压工人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工作前仔细检查并进行试车;设备运转时,严禁手或手指伸入冲模内放置或取出工件;在冲模内取放工件必须使用手用工具,冲模安装调整、设备检修,以及需要停机排除各种故障时,都必须在设备启动开关旁挂警告牌;工作结束时关闭电动机,直到设备全部停车,并清理设备工作台面,把脚踏板移到空挡或锁住。
(5)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查、维护、保养工作,发现机械设备有问题,及时进行维修。
(6)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
3.参考答案:防止触电的安全对策措施主要有:
(1)接零、接地保护系统。
(2)漏电保护。
(3)绝缘。
(4)安全电压。
(5)屏护和安全距离。
(6)连锁保护。
4、某机械厂锅炉房有6t蒸汽锅炉4台,存在锅炉爆炸、高温灼烫等危险,检修时存在触电等危险。试分析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
标准答案:
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主要有:
1.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2.设置安全装置,并保证准确有效,如保证安全阀、水位表、压力表、高、低水位报警器等仪表、安全装置正常有效;
3.机械强度试验,定期对锅筒做耐压试验;
4.电气安全对策,检查供电线路完好,无超负荷运行,进入炉膛内维修使用安全电压等;
5.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定期维护、检修;
6.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洁,保持锅炉房清洁、不乱堆放杂物;
7.个人防护用品。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以防烫伤、高温伤害。
5、 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规定了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依据和方法,该标准不适合于什么行业?
标准答案:
该标准不适合于:
①核设施和加工放射性物质的工厂,但这些设施和工厂中处理非放射性物质的部分除外;
②军事设施;
③采掘业;
④危险物质的运输。
6、某热力发电厂主要生产工艺单元有:储煤场、煤粉制备和输煤系统、燃烧系统、冷凝水系统、循环水系统、除渣及除尘、脱硫系统、汽水系统、配电与送电系统。锅炉主要设备有: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磨煤机械装置、水处理装置、疏水装置,发电厂用燃煤由主煤场滚轴筛将煤送入燃煤锅炉。脱硫系统包括制氢装置和氢气储罐,制氢装置为两套电离制氢设备和6个氢气储罐,两套电离制氢设备存有氢气数量分别为50 kg和30 kg;6个卧式氢气储罐体积为20 m3 、额定压力为3.2Mpa、额定温度为20℃,作为生产过程整体装置,这些装置与储罐管道连接。(氢气密度:0℃,0.1MPA状态下密度0.09 kg/m3。)锅炉点火主燃油使用柴油,厂区有2个500 m3的固定柴油储罐,距离制氢系统500m。在同一院内有2个20m3的汽油储罐,距离制氢系统550m。(汽油的密度750kg/m3,汽油、柴油储罐充装系数为0.85。)氢气在生产场所临界量为1吨,汽油在贮存区临界量为20吨。
根据以上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析存在的事故类型及所在的工艺单元。
2. 存在的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及对应的物质是什么?
3. 指出该热力发电厂存在的危险源并计算其储量。
4. 会发生爆炸的主要设备、装置是哪些?应采取哪些安全装置或设备?
标准答案:
【答题指导】:
这道试题综合考查考生对生产场所存在的各种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危险源储量计算等知识。本题涉及《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里对危险因素的分类,《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以及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与方法等知识点。大家对这些知识点不仅要熟记,而且能够结合生产实际场景进行分析,这就需要考生对常见生产过程的危险危害因素有所了解,对常见危险化学品的特性有所了解。在计算危险源储量时,考生应熟悉储罐体积、重量计算,要有计算过程,单位应统一。
【参考答案】:
1. 按《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分析热力发电厂存在的事故类型及所在的工艺单元分别是:
(1)煤粉制备和输煤系统存在的事故类型是机械伤害等。
(2)燃烧系统存在的事故类型是高温、煤尘爆炸等。
(3)锅炉的事故类型主要是锅炉爆炸、灼烫等,在锅炉检修时,有机械伤害、触电等。
(4)制氢系统的事故类型是火灾、爆炸。
(5)柴油、汽油储罐的事故类型是火灾、爆炸、高处坠落。
(6)配电与送电系统的事故类型是火灾、爆炸、触电等。
2. 存在的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分别是:
(1)易燃、易爆物质,如储煤场、煤粉制备和输煤系统存在的煤炭和煤粉,制氢装置和氢气储罐里的氢气,储罐区里的柴油、汽油,锅炉和气轮机里的高压蒸汽等。
(2)有毒物质,脱硫系统存在的二氧化硫等气体。
(3)腐蚀性物质,二氧化硫可以氧化生成三氧化硫,它们遇水可生成亚硫酸、硫酸等腐蚀性物质。
3.(1)汽油储罐(2个20m3)是危险源,其储量是:
2×20m3×750kg/m3×0.85 =25500 kg
汽油在贮存区临界量为20吨,这两个汽油储罐在一个单元内,已构成重大危险源。
(2)制氢设备(包括氢气罐)是危险源,其储量计算如下:
先把高压氢气储罐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氢气体积:
20×3.2 /(273+20)= 标准状态下氢气的体积×0.1 / 273
标准状态下氢气的的体积=20×3.2 /(273+20)/(0.1 / 273)= 596.3 m3
氢气在0℃,0.1MPA状态下密度0.09 kg/m3,6个氢气储罐的储量是:6×596.3×0.09 = 322.0 kg
再加上两套电离制氢设备存有氢气数量分别为50 kg和30 kg
则生产单元氢气储量是:50+30+322.0=402.0 k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