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注册安全评价师评价网!
首页 > 工伤保险

民间工伤损害维权第一人——记全国维护职工权益十大杰出律师黄乐

发表日期:2011-05-03 20:09:28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安全评价推荐
一米八七的他,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而稳健地走来,带着一股质朴的风。
  2007年4月13日下午,记者在编辑部见到了被人称为“民间工伤维权第一人”的黄乐平律师。
  如果不是他告诉记者,没有人知道,他腿上有伤,一块在他一生中永远也摸不去的伤。那是五年前,在单位参加一场篮球比赛时留下的。现在再谈起那件事,黄乐平已经平和了许多。


再回首:伤心总是难免的


  2002年底,黄乐平在公司与下属企业的一场篮球赛中右膝受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他,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儿,也没有申报工伤。但半年后,膝伤越来越严重,医生告诉他必须手术。
    此时,妻子已经怀孕,还有买房还贷的压力,行走困难的黄乐平只好申请工伤认定。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家国有大型企业,他的工伤认定竟是如此艰难,首先,单位根本不认为他是工伤,其次,遭到压力的同事也不肯提供证言。他不敢相信,这就是他曾为之挽回2000多万元经济损失的自己的“家”。
    待到“伤残6级”的评定结果出来时,11个月的时间已经过去,而工伤待遇的落实,又花了近一年的时间。
    现在回首那段往事,黄乐平脸上已无愤怒的表情,而是多了几分平和。或许,这代表着他的一种成熟,也或许,是他的一种无奈,因为此后,他便与“工伤赔偿”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直到前不久被全国总工会、司法部和全国律协共同评选为“全国维护职工权益十大杰出律师”。


下决心:而今迈步从头跃


  在那次自我维权的过程中,作为法律工作者的黄乐平思考了许多:我这么一名法律工作者,在工伤维权上走得都那么艰难,那些非法律工作者,那些遭受工伤机率更大的一线工人特别是民工,他们的工伤维权之路又将如何?痛定思痛,有着切肤之痛的黄乐平,义无返顾地走上了帮助他人“工伤维权”的这条路。
  在黄乐平申报工伤与落实工伤保险待遇的过程中,为了能够在劳动仲裁以及民事诉讼中胜出,他翻阅了不少相关书籍,但他发现,几乎所有的资料,在描述涉及工伤处理的全过程中都有欠缺,像他自己这样的法律专业人士,从中寻求到全面的指导都很难,更何况是那些普通人。
  为此,他有了出书的想法,在大量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对工伤问题的一些独特思考,写就了《最新工伤处理操作实务》一书。该书于2004年9月1日一经出版,5000册在短短4个月内全部售罄。第二年又推出第二版,其中收集了更多疑难案例,包括黄乐平亲自执笔的一整套工伤处理文书。
    这本书广受工伤患者及其家属欢迎,很多人在看到这本书以后,还写信给他求教具体问题,短短一段时间内,他回信达400封之多,但同时他也发现,这其中有许多类似问题,一一解答只能帮助一两个人,办个网站,解答同样的问题,不就能帮助更多的人吗?
  2005年4月,黄乐平所创办的中国工伤损害赔偿网终于面世了,网站的宗旨是“关注弱势群体维权,感受工伤职工心声”。他希望借助这个网络平台,为工伤职工提供更多具体的帮助。但由于提问者众多,黄乐平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
  与此同时,一些法律界的人士也开始关注黄乐平的所作所为,一些地方上的律师,还有一些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自觉地加入到了他的事业中来,帮他一起答疑解惑。


往前走:赔本买卖还要做多久
    原本,黄乐平只想把帮助工伤受害者维权作为一个副业来做,但随着时间的推延,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寻求帮助。“面对那些人,你很难拒绝,也只有从工伤维权中走过来的人,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难。” 黄乐平不无感慨地说。
    一段时间以来,黄乐平到底帮助过多少人,他自己已经记不清了,能够有据可查的不下几千人。由于一个人忙不过来,黄乐平还发起成立了北京义社劳动咨询中心,聘请了三个助手,专门负责工伤维权热线电话、网站建设、接待咨询和其他法律帮助,所有的费用都由他自己承担。但依旧不能满足来自各地维权者的需求,他不得不越来越多的放弃自己的商业委托,这也使得他的收入锐减,同时面临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资金困难的现实突显出来。
    黄乐平心理明白,“如果要算经济账,我做的这些肯定是亏本买卖。”结止目前,他把自己几乎全部的收入都投了进去,但依旧捉襟见肘。当然,这还没有计算时间成本,现在他每天至少需要两个多小时去维护网站、回复网友提问,电话答复求助者的时间更是难以计算。而业内人士都知道,在正常情况下,咨询一次应该收费500元。如此算下来,他真是赔大了。
  “如果我不管这些人,去踏踏实实做我的律师,我不敢说我是最好的,但至少也应该能做到比较出色。”说这话的时候,黄乐平充满自信。“我肯定还要做下去,不管有多难。”但同时,他也很清楚,帮弱者维权光靠激情是不够的,维权需要依法,也需要技巧。目前,他正在和一些机构合作开展相关项目,争取资金支持。“如果能够得到政府机构或者民间团体的帮助,在目前的基础上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我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没有人知道,在这种合作达成以前,黄乐平的赔本买卖还要做多久。“我无怨无悔,因为我相信法律,也相信法律需要人去推动。”他坚定地说。


抬望眼:独木难支望成林


    从事了多年工伤损害维权的黄乐平,对于目前国内工伤维权难有自己的认识,一是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利的漠视,以及对法律理解的偏差和无知;其二是用人单位在处理工伤事故时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很低,这个成本要远远低于安全培训与劳动保护的费用,导致用人单位漠视生产安全;三是工伤维权的程序过于繁琐,维权成本过高。他认识的一个人,为工伤赔偿,从开始到打完官司,花了将近6年时间。另外一个人,为了申报工伤都12年了,还没认定下来。四是工伤职工权利意识薄弱,缺乏法律知识。此外,相关法律法规不太健全也是重要原因。
    面对这些问题,黄乐平说:“现在社会各界对于工伤损害不加以重视,未来社会对此付出的成本会很高。”他的思考不无道理,目前中国劳动力还很充足,暴露出来的问题还不算明显,但中国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再过二十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一些工伤损害是潜在的,一些职业病可能在工人退休后才表现出来,那时国家所将支付的医疗成本会很高。而本应支付这部分赔偿费的企业,投入却几乎为零。
    面对有越来越多的人找上门来,黄乐平觉得自己势单力薄,“我毕竟只是一个人,我能做的事很有限,假如我是一棵树的话,怎么也成不了气候,但整个社会意识提高的话,就会形成一片森林,森林可以做到。”
    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他曾说:“我希望开宝马车的人,也能来维护工人权益。”他的愿望不能不说有些天真, 但却表达了一个良好的愿望,“为富不仁是社会的真正悲哀,为富者更有道义上的责任来关怀弱势群体。贫富不能和谐,社会如何和谐?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坚持社会公益,贤能多为的理念。” 黄乐平掷地有声地说。


    后记:
    采访是短暂的,记者把黄乐平送下楼时,一缕阳光正打在这位湖南汉子的脸上,眼神中,他略显疲备,但一转身,当他步入人流的时候,记者发现,他的脚步仍然那步稳健扎实。而在记者耳中,依然回响着他的话语:“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所有工伤职工,不再为无法申请工伤而困扰;我希望社会能有一个更好的保障体系,能为职工提供一个更好的工作环境;我希望用人单位更加懂得重视职工的权益……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走向真正的和谐。”

相关推荐:

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哪些内容?

工作一天就受伤 没签协议照补偿

臂断异乡的维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