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人们的期待中已真正成为了一个“民生”年。安全生产之所以成为“民生”话题中的一个探讨热点,正是因为全社会的劳动者健康、安全地工作,已越来越多地被认可为劳动者的基本权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人们印象颇深的是,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直面不足,指出安全生产问题正是解决得不好的民生问题之一。毫不夸张地说,现今社会的各个层面与各个阶层,都面临着自己的困惑与痛苦,这些困惑与痛苦如果不能迅速解决或者改善,必然使得大多数人对前途产生怀疑,继而对社会生活失望并产生不信任感。
在广大劳动者的各种权益中,健康、安全地参与社会生产活动,享有安全、体面的工作环境,正是一种最基本与最现实的需求。
职业卫生监管,安全概念的再度升华
安全生产究竟意味着什么?作为一个大概念的“安全”,其涵盖面是非常广泛的。在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中,随着整体状况的逐步好转,人们越来越开始了对“安全”的细究,而整个安监部门的工作,也因此不断进行着调整与完善。
去年10月下旬,全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会议召开,这一次会议被看作是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启动会。是的,保障劳动者不受职业危害,既是安全生产的内含之义,又是对安全概念本义的回归。应该说,目前国家安监总局的思路,正是要使安全生产工作重点逐渐由预防重特大事故向重视职业健康方向转变。
就在“五·一”前夕,北京市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普查经验交流会召开。“经验交流”意味着此项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记者在此次会议上感受到了北京市安监局推动这项工作的热情与努力,正像主管副局长张树森同志所说的:“我们从事此项工作的同志要做到三个主动,那就是主动设计工作,包括实施检查和总结;主动协调配合;主动争取支持。还要强化三个意识,那就是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求精求效。”
北京市安监局正在进行的这一切,可以说是全国安监系统职业卫生监管工作进入启动阶段的一个缩影。工作是卓有成效的,但其中遭遇的困难也是巨大的。
为了宣传此项工作,北京市安监局职安处在电台做了一期广播节目。节目中就职业卫生问题随机采访了10个人,结果只有1个人初步了解职业病。很多人认为办公室工作导致的腰酸腿疼算职业病,还有人认为警察习惯性的训斥人是职业病。而对10大类115种职业病,目前的人们实在是了解得太少了。
节目中有一个烧了26年锅炉的老职工打来电话,询问自己是否可能罹患职业病,现场专家称其患职业病的可能性很大,单位应依法给予相关待遇。而在此之前,这位老职工对自己可能遭受的职业伤害一无所知。
所以说,一个概念的升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不光是整个理念的提升与转变,更需要靠一点一滴、细致入微的工作,来使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臻于完美。
社会舆论监督,映射安全文化普及
勿庸置疑,转型时期的社会非常复杂。一些黑心老板与业主,完全置企业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于是就有了一些“生死合同”的出台。
但我们知道,所有的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权益,尤其是劳动者的权益,因与社会财富创造相联,更显得神圣不可侵犯。否则,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就会被漠视,以劳动者的生命和健康换取利润便大行其道,最终导致对劳动者生命价值的否定。
与一些企业主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行为相比,还有一些现象同样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一名老工人面对“生死合同”说:“反正没什么大事,签了就签了呗。”一些农民工身处恶劣工作环境却说:“别人都这么干,我就跟着干。”还有文化水平很高的“白领”说:“大家都加班,我不加班,领导就会对我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