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保险条例》解读(三)
发表日期:2011-05-03 20:09:57 来源:互联网; 点击次数:
《条例》中的新内容
2004年1月1日,国务院颁布的《工伤保险条例》开始实施。该条例是事关用人单位和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与现行的工伤保险制度相比,条例增加了许多新规定。
上下班途中遇交通事故算工伤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第6项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工伤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者与职业责任有关的活动时所遭受到的伤害,从这一基本概念判断,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发生机动车事故与工作有直接关系。因此受到伤害的,应该认定为工伤。
1996年劳动部发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以下简称266号文)也将上下班途中发生的机动车事故纳入了工伤范围,规定:“在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路线上,发生无本人责任或者非本人主要责任的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应当认定为工伤”。但266号文在此项规定的表述上存在不妥之处,有些规定不好操作。例如,上下班的“规定时间”和“必经线路”的定义难以界定,因此引发了大量争议。同时,266号文强调职工在事故中无责任或不承担主要责任才能被认定为工伤,这一规定使职工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管辖路段以外的交通事故中受到伤害,无法被认定为工伤。在条例实施之前,职工在道路交通机动车事故中是否承担责任,承担主要责任还是承担次要责任,均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进行事故责任认定,而在有些路段,如胡同或乡村小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不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的管辖范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不可能对其进行责任认定。这样,职工在机动车事故中承担什么责任,就没有了权威认定结论,不利于职工维护权益。
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将要实施的《工伤保险条例》对上下班途中发生事故作了更为准确、合理的规定:凡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都应当认定为工伤。曾有一个案例:张某从家里驾驶摩托车到单位上晚班,途中与停在路边维修的一辆小轿车相撞受伤,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定张某在这起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按照266号文的规定,张某因在事故中承担主要责任不能被认定为工伤。但是,在《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类似张某情况的,其所受伤害将被认定为工伤。
应该注意的是,对于“上下班途中”和“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含义,应把握尺度:“上下班途中”既包括职工正常工作的上下班途中,也包括职工加班的上下班途中;这种伤害既可以是职工乘坐的机动车发生事故造成的,也可以是职工因其他机动车肇事所致;此种事故伤害发生的区域范围应当包括公路、城市街道和胡同(里巷)等供车辆、行人通行的地方;工伤认定以职工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事实为依据,而不论受到伤害的职工对事故的发生是否有责任。
工伤与民事双重赔偿
对于如何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的关系,《工伤保险条例》虽没有明确条款规定,但没作规定本身即是规定,条例并没有回避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问题。
266号文对如何处理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的关系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工伤职工应先向侵权人进行民事索赔,工伤职工得到的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赔付项目类似的,工伤保险不再支付相关待遇。工伤职工得到的民事赔偿低于应得到的工伤保险赔付的,工伤保险应补足其差额。按照该文件规定,当工伤赔偿与民事赔偿发生竟合时,工伤职工应先进行民事索赔,这不利于工伤职工对伤病的治疗。同时,工伤职工如果得不到民事赔偿或者得到的民事赔偿低于应得到的工伤保险待遇,工伤保险应补足差额。这一规定可能导致工伤职工不积极向责任方索赔。其结果是,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都由职工所在单位或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规定支付,而侵权的第三人却没有进行任何赔偿。
《工伤保险条例》确立了职工由于第三人的伤害造成工伤可以获得双重待遇(工伤赔偿和民事赔偿)的原则。
在一件案例中,王某是一名专职司机,其工作性质是从甲厂送货到乙厂。他在送货途中与一辆大货车相撞,被撞成重伤。后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认定,王某在这起事故中承担次要责任。对于这种情况,无论是根据266号文的规定,还是根据新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王某所受的伤害都应该认定为工伤。根据以前的法规,王某应当首先向肇事方进行索赔,肇事方无法赔偿或赔偿标准低于工伤保险赔付标准的,再由王某所在单位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照规定给予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也就是说,王某只能获得一种赔偿———或者是高于工伤保险赔付的民事赔偿,或者是工伤保险赔偿。但是,《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有王某类似情况的职工,不但能得到工伤保险赔偿,还可以向侵权人进行民事索赔,得到相应的民事赔偿。也就是说,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王某在得到工伤赔偿的同时也可以得到因第三人伤害造成的民事赔偿。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工伤保险条例》中获得双重赔偿问题,应从三方面进行理解,由于第三人伤害(无论是机动车伤害还是其他人身伤害)造成的工伤,应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理;按照其他法律规定,如民法或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有关法律的规定,职工有向侵权主体行使索赔权利,其索赔权不会因得到了工伤保险赔付而丧失;如果今后在这方面出台新的规定,如最高人民法院在这方面出台新的司法解释,应按新规定执行。
相关案例:
上班时突然发病死亡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一位从事计算机编程的刚毕业一年多的大学生,前不久,他在通宵工作后继续上班时,突然发病,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为疲劳过度引发心肌梗塞猝死。根据新施行的《工伤保险条例》,该死亡应当视为工伤。
法律规定,对工伤的认定、工伤保险待遇的享受均应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法定情形。该《条例》第14条规定了工伤认定的条件:“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虽然有的情况不属于上述应当认定为工伤的范畴,但属于“可视为工伤”的情形,并且,按照规定,视为工伤可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该《条例》第15条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为工伤。同时,第15条还明确指出:视同工伤的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因此,在上班时间因心肌梗塞猝死,符合法定情形,按规定理应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临时工工伤致残获赔14万
临时工因工受伤,所在单位该不该赔?怎么赔?福州市闽侯县的林萍是临时工,她和所在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工伤争议纠纷案,日前在福州市中级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一审原判,判决该医院按七级工伤补偿标准,一次性支付给林萍伤残抚恤金14万多元。
一审法院查明,2001年5月2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招收林萍到该院托儿所当临时工,双方签订临时劳动协议书。9月8日上午10时许,林萍在挂窗帘时不慎从活动楼梯摔下,左腕钝性作用力损伤,造成粉碎性骨折,治疗后落下残疾。2001年11月,因该院托儿所解散,林萍被辞退。同年12月11日,林萍向福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被驳回。之后,林萍向鼓楼区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协和医院支付工伤抚恤金142400元。2003年3月,经福州市劳动仲裁委员会鉴定,林萍为七级伤残。审理后,鼓楼区法院判决,协和医院赔偿林萍伤残抚恤金142400元。
宣判后,协和医院提起上诉,称林萍只是临时工,不是在编人员,请求二审法院改判他们无需支付伤残补偿金。
福州市中级法院审理后认为,林萍与协和医院存在合法劳动关系,林萍是在劳动过程中造成七级伤残,属于工伤,单位理应按工伤待遇给予赔偿。根据《福建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规定,属于七、八级伤残的,企业应以所在地上年度劳动者的年平均工资为标准,一次性付给其10年的工资。因此,终审维持原判决。
个体户的雇工享受工伤待遇吗
某雇工在一家个体户打工,用车床加工机械零件,在磨车刀时,被突然爆裂的砂轮碎片飞出砸伤眼睛,导致一只眼无视力。受伤后,当事人提出工伤待遇要求,但雇主却说他是个体户,不是公家单位,所以不存在工伤的说法,这种说法对不对,个体户的雇工能否享受工伤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第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缴纳保险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待遇的权利。”同时,第61条也规定:“本条例所称职工,是指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用工形式、各种用工期限的劳动者。”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性质的单位、无论什么样的用工形式,只要存在劳动关系,都该受《条例》保护,享受工伤待遇。
由于对工伤认定的认识不统一,按照该《条例》52条规定:“职工与用人单位发生工伤待遇方面的争议,按照处理劳动争议的有关规定处理。”也就是说,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在规定时效内申请仲裁,并由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
但是,应提醒注意的是,当发生此类案例时应尽快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进行工伤认定。《工伤保险条例》对申请时限作了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的劳动保证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其直系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另外,《劳动法》对提出仲裁的时限有所规定,请注意。
职<
相关推荐:
工伤保险待遇包括哪些内容?
工作一天就受伤 没签协议照补偿
臂断异乡的维权路